正文 第4章 嬌慣孩子的原因很複雜,最大的禍根在於“怕” (3)(1 / 2)

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天,洪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爺爺:“我不想讓你送我上學了。我自己能上學了,你在家休息吧,我自己上學去了。我都這麼大了,你還送我上學,萬一被同學們看到了,肯定會被他們笑話的。”

但是洪顏的想法受到家裏人的一致反對:“學校這麼遠,你一個女孩子,這麼小,怎麼能一個人上學?路上車那麼多,出點意外怎麼辦?沒有大人跟著怎麼能行呢?還是讓爺爺送你上學吧!”

胳膊擰不過大腿。洪顏隻得“束手就擒”,最後還是在爺爺的“保護”下上學。

人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危險,麵對這些困難和危險,家長們要做的不是對孩子的安全過分擔憂,讓孩子遠離危險和困難,而是要教給孩子自救的本領。孩子隻有學會了基本的自救本領,才能自己解決困難和危險。隻有學會了自己保護自己,才能輕鬆地掃除成長道路上的各種障礙。

因為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終究要獨自麵對困難和危險,倘若他們沒有麵對苦難和危險的經曆,沒有處理危險的經驗,在遇到危險時,就會驚慌失措,而缺少基本的自我保護能力。

所以,家長們如果不想讓孩子變得懦弱,想讓孩子保持自信、積極進取,就應該記住:當孩子做某種嚐試時,隻要不是太危險的和損害別人利益的,家長就應該積極鼓勵,並且提供機會讓他大膽嚐試。要讓孩子明白,誰都有獨自麵對危險的時候。這樣,孩子每嚐試做一件事情時,他得到的都是獎勵而不是“電擊”,他當然會很自信,樂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做自己還不會做的事情了。長大以後,他很自然就會成為一個勇敢的、樂於嚐試新事物的人。

6 怕孩子不會吃飯而喂養

樓底下,凡凡的媽媽正在追著給凡凡喂飯:“別跑了,寶貝!來,再吃一口……怎麼還跑啊,這孩子!”隻見凡凡媽一手端著飯碗,一手拿著勺子,氣喘籲籲地跟在寶貝兒子後麵,而凡凡正在前麵跑得歡呢!小家夥停下來吃一口飯,然後轉身又跑掉了,凡凡媽急得直跺腳,可凡凡才不管呢。

凡凡3歲了,他根本不會自己進食,每餐飯都是靠爸爸媽媽一口一口喂,而且每餐飯都要喂個把小時。而在喂飯時,凡凡總是不肯坐在餐桌前,而要坐在電話機前看動畫片才行。看電視看入神了,一口飯常要在嘴巴裏含很久。催急了,他有時還使性子,故意把嘴巴裏的飯菜吐到地板上。凡凡的爸爸媽媽都是上班族,每天時間比較緊,現在三餐時間都給孩子喂飯占去了,有時夫妻倆顧不上吃飯就趕著去上班了。

孩子不吃飯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痛的一個問題。父母們聚在一起聊天時也會時常抱怨:“我那孩子吃一頓飯,我們得費好大的勁,非得追著他喂飯才行,真是沒辦法。”

孩子在兩三歲後,其實就可以自己吃飯了。之所以還不會自己吃,主要原因是兩三歲的孩子由於動作協調性較差,剛開始學著吃飯時,常搞得湯汁四濺,飯粒滿身。這時一些家長過於急躁,缺乏耐心,或對孩子大聲訓斥,或一把搶過孩子手中的湯匙。

殊不知,這樣束縛了孩子的探索精神,會使他們產生一種受挫感,日後可能形成自卑心理。另外一些家長擔心孩子自己吃不飽,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長此以往,孩子往往會形成依賴性人格。

一位媽媽痛苦地說,她的孩子總是不好好吃飯,即便她精心為他準備各種食物也無濟於事。孩子現在越來越瘦,越來越虛弱。他除了喝飲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飯菜。每到吃飯時間,家裏人都要端著碗到處追著孩子喂。有幾次實在是沒有辦法,她把勺子扔到院子裏就哭了起來,當時真是傷心透了。

有一次,這位媽媽在聽廣播裏的幼兒教育節目時,聽到“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吃飯”。當時她覺得要是不強迫孩子吃飯的話,孩子可能會餓死,但她還是下決心聽從專家的建議。之後的兩天裏,她痛苦地看著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終於主動要求吃飯,她就順其自然地給他盛了飯。從那時開始,孩子愛吃飯了,身體也越來越結實了。

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過程。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吃飽了,他會由此產生成就感,會幫助他長大後更自信。即使孩子暫時沒有把飯吃下去,他有了失敗的體驗,也是好事,這樣可以增強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家長應該更耐心,常常給孩子鼓勵,讓他們做好這件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常常喜歡用雙手扶著飯桌站起來,然後用手抓東西吃。這時候,媽媽可以做小小的肉丸或把食物切成小塊放到孩子麵前。一開始,孩子隻會用手抓,而且很多食物都會掉到地上,可以在孩子坐著的地方鋪上報紙或塑料布,這樣孩子吃完後也比較容易收拾,慢慢的他就能學會用勺子或叉子了。

孩子表現得比較好時,父母應該及時鼓勵,即使是一點點的進步,也要表揚:“今天一口都沒往外吐,比昨天好。”“還剩下幾口,如果能在5分鍾之內吃完,就比昨天快。”適當給些小獎勵,能激勵孩子好上加好。比如,孩子喜歡小花,哪頓飯吃得好,媽媽就給畫一朵花,由孩子收好;如果一個星期能得到一定數量的小花,周六、周日就帶他到他最想去的地方玩,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