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二十畝,陸楊寫信給秦夫子和劉開毅、孟良平幾人,見他們都推辭不要後,便把這二十畝用來做了陸家族人的族田。
不過因為現在陸家族人實在是少,陸楊也就由著趙力幫忙安排,等有人賣田的時候買下來,到時候用來供十裏八村有出息的子弟進學。
為此,陸楊特意讓趙力把周圍幾個村子的族長喊過來開了個會。
每個村出二十兩銀子,陸楊以陸家的名義,往裏添五十兩,用來建學堂、請夫子。
陸楊的條件是學堂必須要建在大河村裏。
其餘幾個村子的族長自然沒有異議。
這個會開得很成功,不到兩日,各個村子便湊夠了銀子,交到了趙力手上。
建學堂的事很快就落實了下來。
陸楊自然希望以後學堂裏教出來的學子能出人頭地,能心懷感恩,能不忘初心。
所以他花了一天時間,把學堂的規章製度弄了出來。
學堂自是免費入學,但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珍惜。
所以陸楊定下了一個規則。
凡入學之後,不認真學習,整日遊手好閑的學子,直接給予退學,不給機會。
這個規則一展示,便受到了一些人的異議。
覺得這規則太果斷太決絕了,想讓陸楊再改改,起碼給個機會。
但陸楊態度堅決,慢慢的,大家倒是覺得這規則也挺好的。
學堂一事,陸楊全程交給了趙力負責。
趙力心裏明白,以後若是陸家搬離出去,他就是連接陸家和學堂、大河村的大橋了。
就是因為明白陸楊看重自己,趙力事事親力親為,爭取在陸楊麵前好好表現。
村裏這些時日很是熱鬧。
建學堂一事惹來了不少關注。
離得遠些的村子聽說這事後,也急急忙忙地由族長帶著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過來求見陸楊。
希望能求求陸楊,讓自己村裏的孩子也能在大河村的學堂裏就學。
陸楊自然沒什麼好拒絕的,周邊幾個村子他都拉進來了,不可能不答應遠一些的村子。
不過,該收的銀子還是得收,出二十兩銀子,自然就能在學堂裏就學。
二十兩銀子對於一人來說可能有些難,但對於一個村子而言,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這些人也爽快,回去第二天,就派人過來交了錢。
後麵陸楊嫌麻煩,再來人就讓趙力去招待,他是不會再出麵聊這些事了。
就在陸楊以為接下來的半個多月,自己能在家好好享受享受時,家裏又來人了。
是趙梨花的哥哥,還帶著七八個小孩子,有大有小的。
陸楊這會也想起了之前答應過的事情。
跟幾人打過招呼後,便給幾個孩子取了大名。
趙梨花的大哥也是個憨厚老實的人,此次過來還扛了一大袋的粗糧。
劉曉本來不想收的,被趙梨花說了半天,隻好收下了。
過後幾天,陸楊又給李靜和周尋芳那邊親戚的小孩取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