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頓開始從北邊向法國進軍,一支由布呂歇爾統率的普魯士軍,作為他的增援部隊從另一方向前進。施瓦爾岑貝格(奧地利元帥)在萊茵河畔整裝待發;而作為後備軍的俄國軍團,正帶著全部輜重緩慢地穿過德國。此時,聯軍已有重兵70萬。
拿破侖一下子就看清了這種致命的危險。他知道,在這些獵犬集結成群之前絕不能袖手等待。他必須在普魯士人、英國人、奧地利人聯合成為一支歐洲盟軍以前就將他們分而攻之,各個擊破。他必須行動迅速。
相關鏈接
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是1793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的同盟。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後的五次同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侖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反法同盟和法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戰爭。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蘭西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法國大革命戰爭,後五次同盟與法蘭西帝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拿破侖戰爭。前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敗告終,拿破侖統治的法國也因此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盛極一時。第六次反法同盟則取得了勝利,推翻了法蘭西第一帝國,而拿破侖則被流放到厄爾巴島,並使得法國曆史上經已滅亡的波旁王朝複辟。滑鐵盧戰役前,第七次反法同盟成立,最終徹底擊敗了東山再起的拿破侖。
雙方兵力分析
麵對東山再起氣焰正盛的拿破侖,聯軍的計劃是分頭進攻巴黎:巴克雷指揮17萬俄軍和25萬奧軍集結在萊茵河方麵,向洛林和阿爾薩斯推進;弗裏蒙指揮奧--撒丁聯軍6萬,集結於法意邊境,準備隨時向法進軍;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率12萬普軍、300門大炮在沙羅瓦和列日之間集結;英國的威靈頓將軍指揮一支由英、德、荷、比組成的混合部隊約10萬人、200門大炮,駐紮在布魯塞爾和蒙斯之間。另外,聯軍還有一支30萬人的預備隊,可謂兵馬齊整。聯軍各部約定在6月20日左右開始行動。
法軍方麵,拿破侖也在加緊備戰,到6月上旬,已有18萬人集結在鷹旗之下,他希望到6月底能有50萬人上陣。但令拿破侖遺憾的是,很多富有作戰經驗的舊部已不願再為拿破侖效力,這對法軍非常不利。
對於聯軍的強大陣容,拿破侖認真地進行了分析,他決定要化被動為主動,以攻為守。
拿破侖認為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比利時方麵的英普軍隊,所以要集中主要兵力對付,而萊茵河、意大利方麵的聯軍,隻要派少量兵力進行牽製就足夠了。同時,他還決定,要趁聯軍尚未會齊的時候,爭取戰機,率先擊潰英普聯軍,打敗了威靈頓和布呂歇耳這兩個老將,這樣,拿下失去主力部隊的聯軍便易如反掌了。
戰役進程
計劃已定,拿破侖便於6月12日派12.5萬法軍(其中有近衛軍2萬人)、火炮300門,悄悄移動到比利時邊境,駐紮到離普軍隻隔一片密林的地方,與聯軍展開了戰鬥。
滑鐵盧位於比利時南部,離首都布魯塞爾不遠。英軍駐在一個山崗,由威靈頓率領,法軍則由拿破侖親自指揮。
6月15日淩晨3時,拿破侖大軍的先頭部隊越過邊界,進入比利時。16日他們在林尼與普魯士軍遭遇,並將普軍擊敗。這是這頭雄獅闖出牢籠之後的第一次猛擊,這一擊非常厲害,然而卻不致命。被擊敗而並未被消滅的普軍向布魯塞爾(比利時首都,位於比利時中部)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