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10時,總參謀部的一個軍官終於騎著馬奔馳而來。格魯希和他的軍官們把他扶下馬,向他提出一大堆問題,可是他卻滿臉驚慌的神色,兩鬢頭發濕漉漉的,由於過度緊張,全身顫抖著……大家斷斷續續地聽完了他的令人沮喪頹唐,甚至使人癱瘓的報告,格魯希麵色蒼白,全身顫抖,用軍刀支撐著自己的身體。他知道自己殉難成仁的時刻已經來臨了。他決心承擔起力不從心的任務,以彌補自己的全部過失。
錯過了那一秒鍾的格魯希,在現在這一小時內又表現出了軍人的全部力量--可惜太晚了!當他重新恢複了自信而不再拘泥於成文的命令之後,他的全部崇高美德--審慎、幹練、周密、責任心,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雖然被五倍於自己的敵軍包圍,卻能率領自己的部隊突圍歸來,竟然不損失一兵一卒,不丟失一門大炮--堪稱經典的指揮。他要去拯救法蘭西,他們是解救拿破侖帝國的最後一支軍隊。可是當他回到那裏時,統帥已經不在了。他來得太晚了,或者說,他醒得太晚了。
那關鍵的一秒鍾就是這樣對辜負它的人進行了恐怖的報複。在平凡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秒鍾是很少降臨的。當它不經意之中降臨到一個人身上時,這個人卻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凡夫俗子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命運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且不給任何彌補的機會。命運隻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如果拿破侖贏了這場戰役,他很有可能重新控製歐洲。
戰役影響
滑鐵盧戰役的失利代表法國自大革命以來二十多年對外戰爭的結束,作為戰敗國法國與反法聯盟簽定了《維也納和約》,多年來對外擴張所獲得的領土全部喪失,領土範圍被限製在革命前的本土範圍內,同時喪失了歐洲霸主的地位,後來法國還參加了“神聖同盟”和“五國同盟”。總體來說法國沒有被過分削弱,仍然保持了歐洲大國的基本地位,但是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也不再具有與英國爭奪歐洲乃至世界霸權的實力,這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的勝利和最好體現,即保持歐洲大陸若幹大國之間的基本均勢,避免出現實力對比的失衡,以保證英國對歐洲大陸事務幹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有效控製歐洲,維護歐洲和世界霸權。
雙方主將
拿破侖:
拿破侖(1769-1821),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將軍和皇帝拿破侖一世於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侖?布宛納巴,1796年才改為“波拿巴”。法國隻是在他出生前15個月左右才獲取科西嘉。
拿破侖在霧月政變後任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雖然名義上是三人執政,實際上拿破侖進行了長期的軍事專政。拿破侖積極鼓勵工商業發展,1800年他創辦了法蘭西銀行。他還立法確保農民對小塊土地的所有權。他藐視教皇代表的神權,1802年他與羅馬教皇庇護七世簽訂了《政教協議》,確保宗教和平。拿破侖竭力加強中央官僚集權,建立以自己為主席的參政院,他取消了地方自治選舉製度,郡守、市長、縣長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國民議會機關的權力被削弱,立法院、保民院和元老院都無權決定國家立法,形同虛設。但是這些政策,雖然也可以表現拿破侖的野心,但是熱愛自由的法國人卻接受了,因為大革命後所謂的“自由”、“民主”不僅沒有給他們安定,反而把法國弄得四分五裂,他們甚至在1804年投票決定拿破侖稱帝都以絕大多數票通過了這一決議。拿破侖加強了報刊審查製度,對雅各賓派的激進要求,保王黨分子的叛亂活動和工人的風潮一律加以鎮壓,然而拿破侖稱帝後,他逐漸傾向於向封建勢力妥協,他分封了新貴族,變相恢複了世襲製,他允許逃亡貴族回國,並發還未出售的田產,他的軍隊發動了一次次的侵略戰爭,歐洲大陸在1812年時除了俄羅斯外,大多數國家要麼是法國的附庸國、要麼是被迫向他割地與他結盟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