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不是男人的錯》第一次出版,當時市場的強烈反響與讀者的強烈反饋,是中信出版社和作者本人都始料未及的。五年過去,時常還有新的讀者與我分享感悟,而且出版社也希望《不是男人的錯》重新加進新內容後再版。這期間,筆者從40多歲邁入50歲,孩子從初中、高中邁入大學,歐美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祖國舉辦了“奧運會”與“世博會”,社會開始熱議“剩女”現象。如果說好的作品是可以超越時空的,《不是男人的錯》則經受住了時代變遷的考驗。
如果問《不是男人的錯》賦予了我什麼,我會說寫作時對人生的思索,使心靈經曆了一場洗禮,讓自己更加成熟、麵對現實更加坦蕩與謙卑。對情感、對婚姻:在原諒對方中升華自己,在嗬護對方時完善自己。
真的,伴兒不可沒有,沒了失落,有了就必然與苦辣酸甜相伴。
找個合適的伴兒,會給你的生命增添一份期待、一份溫馨。
什麼是“伴”?原來是一人一半,老在一起伴在一起,湊合起來,走完人生的旅程。”
“親愛的,作為一個女人,你能這樣理解男人,你的婚姻一定很甜蜜,你的老公肯定是天下最幸運的男人。”這是一位“失散”三十多年的兒時女友,在《北京青年報》看到《不是男人的錯》的報道後找到我,撥通電話後發出的感歎。
“噢,是嗎?”自己有些困惑。“不是吧?!”更驚異自己會這樣回答。
為何我無法承認自己在婚姻路上是佼佼者?想想看,假如婚姻過程裏,一路上自己一直被老公嗬護著,也許我會變成“得寸進尺”的妻子,也許我會變成一位“嬌慣跋扈”的公主。不僅因為自己具備女人自身的特質和比其他女人更多的弱點,更是因為自己從小在遭受動蕩年代迫害的家庭中長大,整個“無助”“無靠山”的成長環境,讓自己不得不自強、自愛、自力,事事爭強好勝已經成為不可抹去的性格。”
如果說我能理解男人,肯定是經曆了許多痛苦與掙紮。因為立誌要好好守住這個婚姻,所以我必須、我不得不去強烈地改變自己、即使到了體無完膚的境地。為何要守住這個婚姻?因為我讓自己想象過百遍千遍失去丈夫的日子,兒女沒有父親的日子。當把自己放在假設的真實世界裏,卻發現自己和孩子都不能沒有他,因為感受了假如失去的懊悔,所以學會了珍惜,學會了給予,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感激,同時多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對方的優點,至少我沒有夢幻第二次婚姻會給我帶來更大的幸福。
至於丈夫是否認為他是天下最幸運的男人?我不敢奢望。你想,幸運是在比較下感悟出來的,是他跟天下許多女人比較後,回到老婆身邊,感激地對她說:“老婆,我好幸運,你真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女人。”
真的,持久的恩愛,需要歲月的沉澱、需要智慧的積累,需要掙紮過程中的反反複複,離開後回來,回來後發現,發現後回歸現實。何謂恩愛?恩情與愛情是在心裏彼此愈埋愈深、割舍不去的情誼和牽掛。
非常喜歡李玲瑤老師講過的婚姻歲月圖:“20歲時拒絕婚姻,30歲時向往婚姻,40歲時厭倦婚姻,50歲時理解婚姻,60歲時享受婚姻。”
二
編輯朋友問我,“《不是男人的錯》出版五年後,你心態上最大的變化是什麼?”變化的方麵實在多,這裏不能一一解釋。就男女情感方麵來講,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我對女性更加欣賞;學會以平和的心態、平視的眼光看世界。乍一聽書名《不是男人的錯》,你會認為我在給男人唱讚歌。與其說為男人說話,不如說換個角度回看男人,也許這正是為何男性或者女性讀者都喜歡這本書的緣故。
既然為男人說話,為何要對女人更加欣賞?因為今天中國的女孩,在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無限的愛與嗬護下長大,可以受到前輩們無法想象的優質優越的教育。整個社會大環境給女孩提供了與男孩一樣的機會和鼓勵,加上女性成熟、懂事得比同齡男性早;精細程度,與人、與社會的交流能力又比許多同齡男性強,來自外在和內在的優勢,讓女人們越來越智慧、能力越來越自如、性格越來越自信、事業越來越勇往直前、社會認知度越來越不可忽視。這是一群令人畏懼、令人折服的強者。但是這一切不代表她們幸福,因為她們對幸福要求的標準越來越高,能夠滿足她們幸福的內容卻越來越少。所以我認為對於人生這個漫長之旅來說,“女性的不幸福已經成為必然。”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首先要說明,這裏指的女性群體,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心中懷抱夢想、追求、希望出人頭地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