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量利分析簡介
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工作,通常以數量為起點,而以利潤為目標。企業管理人員在決定生產和銷售數量時,非常想知道它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但是,這中間隔著收入和成本。對於收入,他們很容易根據數量和單價來估計,而成本則不太容易把握。管理人員需要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應當除了業務量和利潤之外都是常數,使業務量和利潤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函數關係。這樣,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在業務量變動時估計其對利潤的影響,或者在目標利潤變動時計算出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業務量水平。
這裏我們首先要說明成本性態的概念,即指成本總額對業務量的依存關係。在這裏,業務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水平的標誌量。當業務量變化以後,各項成本有不同的性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後再把收入和利潤加進來,成本、銷量和利潤的關係就可以統一於一個數學模型中。
本量利分析就是這樣一個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並假定產銷量一致,根據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預測和決策分析的一種方法。
本量利分析是以各因素之間的關係為基礎的,其相互關係為:
(1)銷售收入等於單位產品價格(簡稱單價)乘以產品銷售數量。
(2)變動成本總額等於單位變動成本乘以產品銷售數量。
(3)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總額不變。
(4)產品單價減去單位變動成本為單位邊際貢獻,單位邊際貢獻與產品銷售數量的乘積為邊際貢獻總額。
(5)邊際貢獻與固定成本的差額為利潤額(若為負數,則為虧損額)。
即:
單位產品銷售價格×產品銷售數量=銷售收入
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售數量=變動成本總額
(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量=邊際貢獻——固定成本總額=利潤
可見,影響利潤的因素有四個,即單價、產品銷售數量、單位變動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總額。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會改變公司的利潤數額。
2.本量利關係的主要形式
本量利關係的數學表達式主要有三種:
(1)損益方程式。
[1]基本的損益方程式。
目前多數企業都使用損益法來計算利潤,即首先確定一定期間的收入,然後計算與這些收入相配合的成本,兩者之差為期間利潤:
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
由於:
總成本=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單位變動成本×產量+固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