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口又不是絕對的(1)(1 / 1)

按照傳統中醫的看法,忌口是需要的,但又不是絕對的。隻要病人想吃,可以有變通的情況。就是說,假如某些食品,屬於當時辨證類型所應忌的範圍,但病人又很願意吃它,那麼,吃一些也是可以的。

在這一問題上,古代中醫也有不少論述。

舉一個金元時代十分有名的中醫叫張子和的例子。他寫有一本名著,叫《儒門事親》,裏麵多處談到忌口不可太絕對的話題。

他說:“胃為水穀之海,不可虛怯,虛法則百邪皆入矣。或思葷茹,雖與病相反,亦令稍食。”

還有:“若專以淡粥責之,則病人不悅而食減,久則病增損命,世俗誤人矣。”

這幾句裏麵,包含了一些很重要的觀點。

其一是“胃為水穀之海,不可虛怯,虛怯則百邪皆入矣”。中醫傳統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的身體成長,疾病的康複,飲食營養是重要的一環。從治療上講,不論何種疾病,不論何種癌腫,保護所謂“胃氣”是很要緊的。

從康複角度講,飲食營養,保護胃氣也是重要的。假如為了忌口,不能從飲食中攝入很多營養物質,康複就會變得緩慢,或者困難,實際上和當初忌口的目的背道而馳了。為什麼呢?忌口不就是為了更好地康複嗎?假如忌了很多食品,胃變得“虛怯”,“百邪皆入”,不就違背了忌口的目的嗎?

而且,從現代營養角度看,也是這樣。手術前後,充分的營養,可使病人手術順利,以及術後較好的康複。應用放射治療或者化學治療,充分的營養,可以使療效提高,副作用減少。在治療結束後,充分的營養,有利於免疫功能的恢複,有利於抗癌,有利於整體的康複。

這就是不使“胃虛怯”,就是可以抵抗“百邪皆入”的一種含義。而不這樣,那就是“忌口太過”,引得“百邪皆入”,也包括轉移、複發在內。

其二是“雖與病相反,亦令稍食”。本來,按照辨證類型,某些食品屬於忌食之類,但是假如病人想吃,也可以稍稍給予。這就是一種所謂“權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