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可以這樣呢?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食品畢竟是食品,不是藥品。藥品不可誤服,不可任意服用。而食品不同,各種食品,少吃一些,是沒有大礙的。所以忌口不是絕對的。
其三是假如忌口太過,“則病人不悅而食減”,反而對病體不利。這是確實存在的。經常有病人說,家裏常給他吃的菜肴,就是老鴨湯、甲魚、黑魚。“我實在吃得厭膩了。”
“吃得厭膩”,就會影響食欲,食欲下降,就會影響身體的康複。
這類忌口,就會造成長期的偏食,就會使攝入的營養要素不平衡,或者紊亂,形成新的身體損害。
此外,不能忽視病人的“不悅”。精神因素,在康複時也很重要。因飲食不當而引起病人的不愉快,對康複是絕無好處的。
中醫傳統認為“胃以喜為補”。一般來說,病人喜歡吃的,往往是對他最有補益作用的。
再一點,那就是“世俗誤人”。近年來,關於癌腫忌口的種種說法,在廣泛流傳著。其中,不少是沒有什麼根據的,既沒有中醫理論和臨床的根據,又沒有現代醫學方麵的證據。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不少人相信呢?一個原因是癌腫的預後仍不理想。而更重要的是有著文化心理上的影響,有傳統習慣上的影響,等等。
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癌腫病人,像現在國內流行的這種忌口之說,在其他國家恐怕也很少有。傳統心理上的影響,不是在短時間內依靠科學的宣傳就能容易消除的。
相信流言,不信科學,在中醫曆史上,就一直有批駁。清代醫生程國彭在其名著《醫學心悟》中就曾指出:“旁人誤,代驚惶,不知理路亂忙忙,用藥之時偏作主,平時可是學岐黃。”又說:“旁人誤,引邪路,妄把師巫當仙佛,有病之家易著魔,到底昏迷永不悟。”
包括忌口之說在內,都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著魔”。
忌口的學說,也是中醫學的一份重要“財富”。癌腫的發病,又和飲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癌腫的治療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因此,在癌腫問題上,忌口是值得注意的,但又不是絕對的,可以有一定變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