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嘛呢叭咪”的含義是什麼?
六字真言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六個字是梵文的轉寫,開頭的“”是代表眾佛“身密”的種字,是多數密咒共有的前置詞,也稱“持寶”字。結尾的“”是代表眾佛“意密”的種字,共由五個部分組成此字,象征五種佛智。中間“嘛呢、叭咪”是“珍寶”、“蓮花”或“寶蓮”。這兩個詞是並列的觀世音菩薩名號。全文意思是:“具足佛身、佛智的觀世音菩薩觀照!”
六字真言除了整體含義而外每個字還有每個字代表的意思。在《嘛呢教言》中列舉了36組含義。如六字代表度脫六道眾生、破除六種煩惱、修六般若行、獲得六種佛身、生出六種智慧等。
106.為什麼藏族人都念六字真言?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是藏民族誠實、善良、崇高精神的象征。這種慈悲精神在藏民族從桀驁不馴的原始狀態走向文明開化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引進大乘佛教的慈悲思想、以大慈大悲的觀世音精神締造藏民族方麵,鬆讚幹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藏民族將鬆讚幹布視為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這位雄才大略的吐蕃君主清楚地認識到,武力雖然可以取得一時的勝利,但長治久安還需要一套文治教化的高明手段。經過多年征戰,吐蕃王朝各部落表麵上統一了,但在長期的你爭我奪中互相仇殺,積怨甚多,強製壓服很難奏效。要從內心平息仇恨的火焰,化幹戈為玉帛,除了大乘佛教慈悲為懷、視眾如母的思想外,沒有更好的良方。於是深謀遠慮的鬆讚幹布便選擇了觀世音的慈悲教化,使雪域子民學習觀世音的慈悲利眾精神來消除積怨填平仇隙,與世無爭,化苦為樂,一心念誦包含無窮哲理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
從此觀世音菩薩就成了雪域眾生的救星,西藏古王宮“布達拉”就取觀音佛國“普陀”之名,曆代達賴喇嘛號稱“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被認為是西藏的保護神,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成了藏族男女老幼人人念誦的“母法”。在六字真言的念誦聲中,熄滅人生苦難的獄火;在六字真言的念誦聲中,建起理想的極樂世界。無窮苦樂、無限追求都包含在一聲“嘛呢叭咪”中。
這就是雪域觀世音文化的形成緣起。
107.藏族傳統圖案十相自在有什麼意義?
十相自在,在藏語中叫“南久旺丹”。南久,十相,是由七個梵文字母(“哈恰瑪拉巴熱亞”)加上日、月、慧尖三個圖案組成的十個符號,象征須彌山和金剛體的各部位;旺丹,佛經裏譯為“具自在”,具有力量。十相自在分別是:壽命自在、心自在、願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它是藏傳佛教時輪宗用來概括該宗教義的一種圖案,也稱“十自在”、“時輪金剛咒”。標誌著密乘本尊及其壇城和合一體,表達了無上密乘裏時輪乘的最高教義,故被認為具有神聖意義和無比巨大的力量。
在藏地,人們將十相自在放在塔門、房門、牆壁、經書封麵、岩壁等處,經常可見,以起到吉祥增上的效果,也有製成掛件,作為護身符佩戴在身上,具有裝飾和辟邪的功效。
108.香巴拉與香格裏拉是一個意思嗎?
香巴拉,又譯為“香格裏拉”,意為“持安樂”,是佛教所說的神話世界,也是藏傳佛教時輪教法的發源地。
第六世班禪大師班丹益西在《香巴拉國指南》一書中,對於香巴拉的旅行路線記載很詳細:認為香巴拉位於雪山中央的西端,圓形如同蓮瓣,周圍被雪山環抱,從白雪皚皚的山頂到山腳下的森林,生長著各種鮮花和藥草,大小湖泊星羅棋布,青草茂盛,綠樹成蔭,有許多修行聖地。其中央聳立著富麗堂皇的迦羅波王宮殿,宮殿中央是各種王的寢宮寶座,王者們擁有許多大臣和軍隊,可以乘騎的獅子、大象、駿馬無數。這裏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從王臣權貴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寶。
據《香巴拉的傳說》記載:時輪法從第一任國王創製以來就不曾外傳!這個秘密一直保持了有一千年左右!到了公元11世紀時,有位學者名叫孜魯班智達,憂心人民及文化受到摧殘,心情十分悲哀。一日在神明麵前,殷重祈求。竟蒙神示,指出有一聖地名叫香巴拉,並指點他行走的路徑!孜魯班智達得到指示之後,便隨著出外貿易的商人出海找尋!有一天船隻經過一座小島,船隻靠岸補充水及必需品,孜魯班智達上岸入山散步!不小心迷路了,正在心慌之際,看到一個人,那個人問孜魯班智達說:你打算到哪裏去呢?孜魯班智達回答:我想前往香巴拉王國,據說那裏有無上的知識,有安居樂業的人民及賢明的君王!我想到那兒求取可以解決我的國家苦難的方法!那個人告訴孜魯班智達,那個地方很難到達,為何不在此地來求取這種知識呢? 孜魯班智達一聽,恍然大悟,前麵正是香巴拉國王,於是上前頂禮,祈求奧秘。得到香巴拉國王的秘密教授(時輪法)。回到印度之後,便大量教授學生,這是香巴拉的傳說及密學傳入印度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