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服飾與珠寶(1 / 2)

172.“吐蕃七人半賢人”指的是誰?

半賢人指的是藏族曆史上的傑出女性人物甲莫旺秋,她是吐蕃八大賢人中的一位,後來由於對婦女的偏見將她視為半人,有“吐蕃七人半賢人”之說,最後將這位唯一的女性排斥在賢人之外,形成史書中隻有“吐蕃七大賢人”的記載。

甲莫旺秋大約為公元3世紀人。她的傑出事跡是提出區分男女服飾。她認為男女職業有別,因此,穿衣裝飾也要按男女性格、體形、氣質、愛好、職業相適應或搭配。

男性的服飾要講究瀟灑、大方,佩戴矛箭、石袋、刀槍和護身符等,與男人從事的狩獵、習武、經商、砍伐及常出遠門等相配。

女性穿著打扮要講究文雅、貼身,佩戴針線盒、奶鉤、手鐲、戒指、頭巾、圍腰和其他金銀珠寶裝飾,與婦女所從事的農牧業、紡織、交際、家務、生兒育女和其他精細活等相配。

甲莫旺秋區分男女服飾,創立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藏族服飾文化。

173.藏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以各類重色、深色大底來襯托裝飾圖案和銀製飾品,這可以說是藏族服飾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藏北地區的藏袍多以白、褐為主,後藏農民喜歡用鮮明、醒目的重色,引人注目,給人以明快的感受,也反映出了藏族開朗、豪放的民族性格。這種深色大底的襯托效應引發藏族服飾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即色塊對比。藏族服飾中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許多白氆氌藏袍鑲以巨大的黑色袖口、領口和下擺,構圖生動,色澤對比十分強烈。婦女發飾中,常纏入鮮紅和翠綠、粉紅和天藍等對比色絲線、毛線,相互映襯。此外,各種滾邊有粗細花紋之間的對比等等,這些都是對深色大底襯托效應的進一步發展。

174.雪域高原氣候寒冷,但藏族人為什麼常常把一隻袖子脫下來?

藏族的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下一隻袖子,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175.牧區的藏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牧區的服裝有其地域性的特點,這些地區海拔高、風沙大、氣候高寒。所以牧區以皮袍為主,一般是不加麵子的板皮。男式的在襟、袖口和底邊鑲上黑色平絨、燈芯絨或毛呢,鑲邊寬10厘米~15厘米。女式牧民袍在板皮外邊鑲上5厘米的五彩“邦典”料,然後用紅、藍、綠等顏色做三至十條4厘米寬的花紋,袖子也鑲上花紋,顯得格外好看。

牧區的皮袍肥大,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夜裏可以解帶寬衣而睡,白天可以方便地脫去一袖或二袖,袖子束在腰間,顯出牧民豪放的性格和豁達的風度。牧民服裝也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部,腰帶一束,懷裏和腰間成了一個大行囊,裏麵可裝不少隨身用品。

不論是農區還是牧區,人們在腰間束帶,上麵綴掛火鐮、小刀、鼻煙壺、銀元等裝飾品,這是藏民族服飾的一個特點。

176.農區的藏裝有什麼特點?

農區的服裝有藏袍、藏衣、襯衫等。藏袍以氆氌為主要原料,也有用毛嗶嘰等做的。藏裝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釘一個紐扣,有的用紅、藍、綠、雪青等色布做兩條寬4厘米、長20厘米的飄帶,穿時結上,就不用扣子了。男女式藏袍都是大襟服裝,男式以黑、白氆氌為料,領子、袖口、對襟和底邊鑲上色布、綢子。所以,藏袍本身就是一種古樸典雅的裝飾,可以用作舞台服裝。

藏族穿袍子,裏麵都要有一件白色或紅、綠襯衫,外麵再穿藏袍。穿時,一般夏天或勞動時隻穿左袖,右袖從後麵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兩袖束在腰間。但冬天一般兩袖均穿上。

藏袍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長,穿時,把腰部提起,腰間係上腰帶(帶子顏色以紅、藍為多),既是腰帶,又可當作裝飾。

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氌、毛料、呢子作料,夏秋穿不帶袖子的藏袍,裏頭著花的或紅、綠等色彩鮮豔的襯衣,十分好看。冬天,女式藏袍一般有袖子。不論有袖無袖,腰間都要束紅、雪青、綠色等綢緞或平布的腰帶。任何民族都是女性服裝比男性花色多,藏族女性一般下身前麵要圍一塊“邦典”(圍裙)。

藏族的襯衫男女有區別。在顏色上,女的用印花綢布作襯衫,男的用白色綢作料為多。男式襯衫多高領,女式襯衫多翻領。藏族襯衫的特點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的長40厘米左右,長出部分平時卷起,跳舞時放下,以增姿色。

177.藏族男性都有哪些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