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藏族的歌曲種類有哪些?
藏族有豐富的歌舞藝術,這裏簡單介紹幾種:
“勒”即民歌,是藏族最為普及的歌唱形式。
“拉伊”就是山歌,是草原放牧、行程、打獵、田間勞作時唱的愛情歌曲。情歌,如透過煙霧的陽光,如流過大地的清泉,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格爾”有圓舞歌之意,是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集體歌舞形式。每逢過年過節、迎賓送客、宗教祭祀、結婚典禮或勞動之餘,男女老少都會載歌載舞。
“棟令”即彈唱,廣泛流傳於安多地區。主要樂器是“紮年”,邊彈邊唱。內容有對雪域高原的讚美,有對可愛故鄉的眷戀,有對美妙傳說的敘述,有對幸福生活的祝願。
另外還有“艾早瓦羅”即勞動號子、“西貝勒”即兒歌等。
183.藏族民間舞蹈有哪些?
鍋莊舞(即圓圈舞)是集體舞,幾人至幾百人不等,圍成一圈,頓足為節,連臂跳歌。邊歌邊舞,節奏以歌而動,舒暢悠揚,優美壯觀。鍋莊舞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領頭,眾人引唱起舞。
踢踏舞,藏語叫“堆諧”,係古典宮廷舞,起源於17世紀,後傳到民間,不斷改進完善,它以踏步為節,注意腳下節奏變化。又分節奏較慢的“降諧”、節奏較快的“覺諧”兩種。
熱巴舞,熱巴是對民間藝人的稱呼,將說、唱、舞融為一體,金鈴銀鼓相伴,又稱“鈴鼓舞”。
還有西藏的宮廷歌舞、後藏的大鼓舞和前藏的腰鼓舞等。
184.鍋莊是什麼?
“鍋莊”是藏語的音譯,即圓圈歌舞的意思,是藏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和青海等藏族地區。鍋莊分農區鍋莊和牧區鍋莊兩種。
農區鍋莊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拍歌舞到快拍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鍋莊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
牧區鍋莊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莊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地舞是牧區鍋莊的一大特點。
185.藏族的踢踏舞有什麼特點?
踢踏舞是藏族民間舞蹈中的一種,藏語叫“堆諧”,係古典宮廷舞,起源於17世紀,後傳到民間,不斷改進完善。它以踏步為節,注意腳下節奏變化。又分節奏較慢的“降諧”和節奏較快的“覺諧”兩種。
186.什麼是囊瑪音樂?
藏族音樂分為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和佛殿音樂。囊瑪音樂就是宮廷音樂,也是最早的古典音樂,旋律鮮明、洗練。
囊瑪音樂是在八世達賴喇嘛強白嘉措以後,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在布達拉宮內的囊瑪崗(即內室)演出而得名。因其曆史悠久,發展成熟,被稱為西藏的古典音樂。歌詞有民間創作和上層僧侶創作兩類。音樂由引子、歌曲、舞曲組成。最常見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後是快板的舞曲。引子由樂器演奏,曲調較固定。歌曲的音樂典雅,節奏舒展,與快速的舞曲形成鮮明的對比。囊瑪的伴奏樂器有竹笛、紮木聶、揚琴、根恰、胡琴、持琴(類似二胡)、呃嘎(串鈴)等。
187.藏族的魯、諧和詩歌一樣嗎?
“魯“和“諧”是藏族民歌中常見的兩個種類。“魯“和“諧”都講究歌詞的韻律,一般一首為四句或八句,多的20多句。前兩句比喻後兩句直陳,獨唱,每句音節相等,曲調緩慢。而藏族詩歌種類有多種,有格律詩、自由詩等。所以藏族的魯、諧和詩歌是不同的。
188.藏族樂器種類都有哪些?
拉弦樂器:“根卡”,琴筒為木製,前口蒙羊皮;“特琴”,形似二胡,用於各種伴奏。還有藏高胡(高音二胡)、四胡、低胡、牛角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