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藏醫學最經典的論著是什麼?
《四部醫典》又名《居悉》,是藏醫藥學奠基著作。成書於公元8世紀末,由著名藏醫藥學家宇妥·元丹貢布總結傳統藏醫藥理論和治療經驗,吸收中醫、古印度和大食等醫藥學的許多精華編著而成。後來經世代許多藏醫藥學家的修改、增補、注釋、整理而愈趨詳細完整,特別是在公元12世紀新宇妥·元丹貢布(宇妥·元丹貢布的第十三代孫)進行了全麵修訂和增補。公元16世紀,蘇喀·洛哲傑布用木板刻印紮塘版《四部醫典》。17世紀末期,五世達賴喇嘛和第司·桑傑嘉措重新校對和修訂紮塘版《四部醫典》,刊刻出版了現行的《四部醫典》。《四部醫典》全名為《甘露精華八支秘訣串》。其意思,甘露精華者為《四部醫典》,像奶乳中提煉酥油一樣,彙集了所有醫學的精華,而它比所有醫學更加殊勝優越,被譽為是舉世無雙的藏醫文獻。
該書正文是以兩位仙人對答的形式用9字韻體藏文敘述的,內容十分豐富,由四部分組成,即根本醫典(總則)部、論說醫典部、秘訣醫典部和後續醫典部,共156章。涉及藏醫學的基礎理論、生理解剖、診斷、臨床醫學、治療原則、方劑藥物和預防等內容。它是藏醫藥學的必讀課本和醫藥經典,是研究藏醫藥學的理論基礎。
217.藏醫學究竟是怎樣一種醫學理論?
藏醫學是一門獨立的醫療體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四部醫典》是藏醫學的體係和理論基礎。
藏醫學把人體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隆”在人體中的功能是維持生命、氣血運行、肢體的活動和分解食物等。“赤巴”的功能是產生和調節體溫、保持氣色、生智慧、助消化等。“培根”的功能是供營養、長脂肪、調皮膚、正常睡眠等。藏醫認為,以上三種因素的機能如果在人體內維持了平衡,就出現正常的生理現象。反之,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藏醫的診斷,采用“望、摸、問”的方法,切脈時,同樣以“寸、關、尺”配屬五髒六腑,而且十分重視“尿診”。治療時,除使用植物、動物、礦物等藥物外,還配以穿刺、放血等療法。
218.藏醫藥學的基礎理論是怎樣的?
藏醫有自己係統而完整的理論,在這些理論中,三因素理論(又稱三因學說)是它的核心內容之一。藏醫學認為,隆、赤巴、培根這三種因素,是構成人體並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及其能量的基礎。其中隆是主導人體全身機能活動的一種動力,具有“氣”的性質;赤巴是主導人體熱能的一種因素,具有“火”的性質;培根與人體水液的物質保持密切聯係,具有“水”和“土”的性質。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三因素在人體內保持著協調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或幾個因素由於某種原因而出現過於亢盛或衰微的情況時,它們又變成了病理性的東西,治療上就需要對三者進行調整,使其恢複到原來的協調狀態達到健康的水平。
219.藏醫對生理和病理的理論體係有哪些?
藏醫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土、水、風、火、空等五源即五大元素組成的;人體由隆、赤巴、培根等三因維持生理的機能;三因失去平衡會發生病變。三因也是由五源轉換而成的,所謂“隆”即氣或風,所謂“赤巴”為火、人體熱力,所謂“培根”為土、水、人體的體液和營養物質等。風推動火,火推動土水運行,即隆推動赤巴、赤巴推動培根運行,以維持人體的正常運行。
藏醫學認為,人體的三因,隆分5種,赤巴分5種,培根分5種,共15種;人體的七大物質基礎和三大穢物共為25種,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現象。這25種生理現象,與飲食、營養、起居行為相關,對身體健康與否十分關鍵,協調時身體便安然無恙,增添體力,精力充沛;反之,失常時身體則生疾病。
《四部醫典》中說:“三因,身體元氣及穢物,通常不發生大變化時,人體安然無恙,反之,失常時則生疾病。”“一切疾病是由三種內因、四種外緣引起,由六種入侵門戶侵入人體,積在人體的上部、中部、下部,其傳播擴散之路有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