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非常重視藏藥的加工與炮製。《協據》記載,藏藥的采集加工應做到“適地采集,適時采集,幹燥揀選,分清陳舊,炮製去毒,調伏增效,適當配製”等工序。藥物分別生長在雪山、高山、涼爽、溫暖、具有日月光華之力的地方,要采集色鮮味豔、沒有被蟲蛀咬,沒有被火燒焦,沒有被大自然損傷,沒有被陽光、陰影、水所害,適時穩固生長,根大而深,向陽生長的藥物。關於采集時節,藏醫認為,花蕾、莖枝在旺盛時采,根、種子在秋季挖,葉子在夏季采,花在初夏采,果實在秋天收,樹皮在冬春秋采集,樹脂在春秋采集。采集後的藥物通過炮製,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適當改變某些藥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藥物的療效。主要炮製的方法有三種:火製法、水製法和水火合製法。藏醫治病的劑型主要有散劑、水丸劑、湯劑、膏劑、脂劑五種。他們把製好的藥物按病人症狀分別配製成散劑、丸劑、膏劑、脂劑,讓病人服用,非常方便。
228.藏藥的炮製方法很神秘,能否介紹一下?
藏醫曆來就非常重視藏藥的原材選料,在藏藥藥材的炮製中,對礦物藥材的炮製最為神奇。通過特殊的炮製方法,鐵屑在植物藥水中浸泡3~5天,就會變成黃泥一樣的物質。黃金經過炮製後,也能變成黑色的金炭,成為珍寶類藥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各種名貴藏藥的炮製工序十分嚴謹,是一項高難度技術。藏藥材加工炮製是根據臨床治療、配製的需求,對藥物進行各種加工炮製,炮製的目的是去除雜質和非藥物部分,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改變或緩和藥物的藥性和藥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便於配製製劑、貯存等。常用炮製方法有:
火製法:火製法包括煆、燙、炙、炒、熬五種方法。
(1)煆。例如:海螺直接置於火上煆燒或將大蒜放入罐內,口封好,放在明火上間接煆燒。
(2)燙。如羚羊角砍成細條,埋入沙中並燒火加熱,待藥角微黃並變軟時取出備用。
(3)炒。如堿直接放入鐵鍋中拌炒或將刀豆,放入鐵鍋中,加細沙拌炒。
(4)炙。如熱煉過的寒水石加等量的藏北方塊自然鹽拌炒後,再倒入青稞酒加蓋蓋好悶泡過夜後,取出曬幹備用。
(5)熬。如甘草等植物藥切碎,放入鍋中煎熬,提取三次汁後,再過濾藥液放回鍋中,不時攪拌,熬至藥液變黏稠為止。
水製法:水製法有洗、淘、泡三法。
(1)洗,即洗淨藥物所含的雜質。
(2)淘,即將藥物放入清水中反複淘洗,待藥沉澱後,倒去上麵浮水,取下麵的沉藥備用,或將其放入清水中反複淘洗,將水麵上浮上來的雜質除去後的藥物跟水一起留下來,把沉澱在下麵的石子倒掉,藥物再清洗後曬幹備用,這種辦法多用於各種種子。
(3)泡,如將鐵等物質,泡拌一定時間待其溶化後,曬幹備用。
水火合製法:水火合製法有淬、煮、蒸三法。
(1)淬,如將寒水石塊放在高溫中燒,然後立即放入牛奶中淬火,至成為完全溶化的白色藥泥,曬幹後備用。
(2)煮,如將“馬錢子”去毛後放入牛奶中煮後洗淨曬幹備用。
(3)蒸,如將不用去毒處理的肉類藥物蒸熟後,晾幹備用。
229.藏醫為什麼把水銀加工法稱為寶中之寶呢?
藏醫“水銀洗煉法”簡稱“水銀加工”或“佐珠欽莫”,藏族人民把“佐珠欽莫”稱之為藏藥的寶中寶,是因為藏族曆代名醫把含有劇毒的水銀經過複雜的特殊加工炮製後,煉製成無毒而具有奇特療效的藥中之王“佐塔”。作為藏藥材重要的加工方法和藏藥實踐的精華,千百年來曆代藏醫藥學者都非常重視該技術的實踐與傳承,並代代相傳,使此技術至今得以發揚光大。水銀加工的實踐方法始載於公元8世紀宇妥·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中,並在珍寶藥“仁青常覺”丸的配方中有較詳細的闡述。13世紀末,大聖鄔堅巴·仁欽貝成功地進行了“水銀洗煉”的冷熱處理及祛毒等整個實踐操作,並編著了《製水銀論典》等著作,開創了藏藥“水銀加工”係統完整的實踐操作,為“水銀加工”的普及和弘揚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後經賢者噶瑪巴·讓瓊多吉、蘇喀·年尼多吉、貢珠·雲丹嘉措等著名藏醫藥學家的不斷實踐和傳承,使這一藏醫藥文化的精粹得以世世相傳,繼續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