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修身篇(1)(3 / 3)

吾每作書與諸弟,不覺其言之長,想諸弟或厭煩難看矣。然諸弟苟有長信與我,我實樂之,如獲至寶,人固各有性情也。

餘自十月初一起記日課,念念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門謝罪。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餘即至小珊家久談。十三日與岱雲合隊,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蓋釋矣。近事大略如此,容再讀書。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譯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長沙所發的信裏麵有路上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慰。

自從九弟離京城後,我沒有一天不憂慮,深怕道路變故多端;旦以預料。等讀了來信(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千辛萬苦,才得到達,幸運!真是幸運!與鄭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鬱滋堂這樣好,我實在感激不盡。在長沙時,沒有提到彭山屺,為什麼?四弟來信寫得很詳細,他發奮自勵的誌向,流露在字裏行問。但一定要出外找學堂,這是什麼意思?不過說家塾學堂離家裏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外出安靜。然而出外從師,自然沒有耽擱。如果是出外教書,那耽擱起來,比在家塾裏還厲害。

而且真能發奮自立,那麼家塾可以讀書,就是曠野地方,熱鬧場所,也可以讀書,背柴放牧,都可以讀書。如不能發奮自立,那麼家塾不宜讀書,就是清淨的地方,神仙的環境,都不宜讀書,何必要選擇地方,何必要選擇時間,隻要問自己:自立的誌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運不佳,我也深以為然。但隻是小試失利,就發牢騷,我暗笑他誌向大小而心中憂慮的不大,君子的立誌,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有內修聖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後才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的一個完全的人。

所以他所憂慮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不如周公而憂慮,以德行沒有修整、學問沒有大成而憂慮。所以,頑固的刁民難以感化,則憂;野蠻的夷、狡滑的夏不能征服,則憂;

小人在位,賢人遠循,則憂;匹夫匹婦沒有得到自己的恩澤,則憂。這就是通常所兌的悲天命而憐憫百姓窮苦,這是君子的憂慮。如果是一個人的委屈和伸張,一家人的饑和飽,世俗所說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君子還沒有功夫為這些去憂慮呢。

六弟委屈於一次小試,自稱數奇,我暗笑他所憂的東西大小了。

假如有人不讀書便罷了,隻要自稱為讀書人,就一定從事於《大學》。《大學》的綱要有三點:明德、新民、止至善,都是我們的份內事情。如果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說這三點,與我毫不相幹,那讀書又有什麼用?雖說能寫文能做詩,博學雅聞自己吹噓自己,也隻算得一個識字的牧童而已,豈可叫明白事理階個有用的人。朝廷以製藝來錄取士人,也是說他能代替聖人賢人立言,必須明白聖賢的道理,行聖賢的行為,可以為官管理民眾,整躬率物。如果以為明德、新民為份外事,那雖能文能詩,而對於修身治人的道理,茫茫然不懂,朝廷用這種人作官;和用牧童做官,又有何區別呢?

既然自稱讀書人,那麼《大學》的綱領,都是自己立身切要的事情已十分明白,《大學》應修的科目共有八個方麵,以我看來,取得功效的地方,隻有兩條,一條叫格物,一條叫誠意。格物,致知的事情,誠意,力行的事情。物是什麼?就是本末的物。

身、心、憊、知、家、國、天下,都是物,天地萬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考究物及窮追他的方麵理如侍奉父母,定期探親,是物。何應當定期探親的理由,就是格物。研究為何應當跟隨兄長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研究自己存心的道理,廣泛研究心的省悟、觀察、涵養的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體,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體的道理,廣泛研究立齊坐屍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書,句句都是物。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就是格物,這是致知的事。所滑誠意,就是知道了的東西就努力去做,誠實不欺。知一句,行一句,這是力行的事。兩者並進,下學在這裏,上達也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