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茶源:苦澀裏的幽香(2)(3 / 3)

互惠互利造就“茶馬古道”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茶馬古道這種茶葉流通渠道呢?原來,茶馬古道所經康藏區域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穀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在這條茶馬古道上撒播著各種逸事,最為有趣的當屬魯史鎮的第一茶人家族——駱氏家族。

20世紀20年代初,雲南省鳳慶縣以北的魯史古鎮,早已是茶馬古道上一個商人雲集的重鎮。魯史鎮有7()()多年曆史,明朝開通的集商道與官道為一身的順下線,方圓百十裏地,很少有能喝到水的地方,而這條線路必經之地魯史古鎮則有口大水井,是人、馬飲水的地方。至今,在大水井以西的山坡上,還能尋找到當年大馬幫的蹤跡,隻是馬幫漸行漸遠,那個大馬店也在20世紀90年代被拆除掉,變成了現在的魯史小學。

駱氏家族的先祖很早便來到魯史,他們本來還想走遠一些,到所謂的夷方尋找生活出路,當他們從下關順著黑彙江來到魯史古鎮的時候,隻住了一夜,便被留在了那裏。留住他們一家人的不是魯史古鎮山茶花一樣的姑娘,不是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也不是朝雲暮雨的獨特氣候,而是適宜種茶的地理條件和客商來來往往的生意環境。是啊,他們不是為了尋找人生的樂趣而背井離鄉的,而是為了生存,而魯史正是駱英才夢寐以求的好地方。於是他們就在魯史定居下來,在榿木嶺開辦了第一個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俊德昌”號茶葉莊園。聘請順寧鳳山種茶、製茶的技工作指導,製成的成品茶直銷下關、大理、昆明等地。

現在駱氏家族的掌門人是駱英才,他在繼承先祖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茶園的栽培管理和茶葉的加工製作上,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成功經驗,生產的茶葉春、夏、秋各個季節各有特色。較有名的當數“西露穀花”。

所謂的“西露穀花”是在夏末秋初,也就是水稻開花的季節采摘的鮮葉製成的茶。當地人把它稱做穀花茶。他家生產的茶葉,各個季節製作的都嚴格分裝,不混雜。消費者喜歡哪個節令的茶葉,就有哪個節令的茶葉,這樣就滿足了懂茶藝、喜歡茶道的消費者對茶葉品質的要求,而且價格合理,於是,深受市場青睞,隻要是俊德昌號的茶葉,商家都爭相購買。駱家因此獲得豐厚利潤,成了魯史殷實富裕之家。

在開設茶莊俊德昌號之前,駱英才並不是從事茶葉生意的,他看到地處茶馬古道的魯史街人馬客商流量大,先是開起了經營馬幫糧料、釘掌等雜貨小店。

駱英才性格溫和禮讓,深受顧客的信任,漸漸地一些大商幫都喜歡到他家購物、投宿。當時一些商幫都帶有現鈔(銀元)及貨物,都放心地寄存在他家。顧客來了,駱英才先將客人安排好,然後才叫家人安排吃住,一有時間還要陪客人聊天,順便了解商界行情信息。這樣一來二往,顧客

到他家也就推心置腹地把外地行情向他介紹,有的還給他出主意拓展經營、開拓新項目。像開辦茶葉莊園,也是一位內地老板給他出的主意。當時駱英才也在想搞這一項目,但苦於資金不足,他把困難告訴給經常入住的朋友後,大家都願意借給他資金。有了資金駱英才馬不停蹄地開始買荒山,當時魯史街很多人還搞不清楚駱英才想幹什麼,他把大片的土地廉價買來以後開始種茶了,別人才知道。

俊德昌號茶葉莊園從1920年以後開始開發,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已初具規模。東起榿木嶺村邊,西北至民密河,南到現在的鳳魯公路山下,方圓近千米的茶園一片濃綠。中間是製茶廠,建有兩幢土木結構樓,房前是用青石板鑲成的、約100平方米的曬茶場。經過殺青的茶葉運到石板曬場上揉撚,攤晾曬幹。當殺青灶飄出一陣陣茶葉的清香時,魯史古鎮上便增添無限的美景,茶葉給當地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得益於茶,那些生活困難的人有了吃飯打工的地方。

1941年5月16日,日本飛機轟炸茶山。當時整個榿木嶺有10多家茶場都在上工,共有上千名勞工,駱家用工也有幾百人,飛機投彈後炸死駱家雇工2人、傷4人。駱英才聞訊後親自到茶山處理善後事宜。俊德昌茶葉莊園,開創了魯史地區規模化種茶的先河,富了駱英才家,也解決了當時部分雇工的就業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