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茶源:苦澀裏的幽香(2)(2 / 3)

他們為什麼會想到這條渠道呢?原來,茶葉生產在宋代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僅四川地區在宋神宗元豐七、八年產茶就約有三千萬斤。東南六十州二百四十二縣也盛產茶葉。宋朝原先買馬主要是用銅錢。由於銅有限,四川就使用鐵錢,但少數民族拒絕使用。少數民族到內地買貨,則拿馬匹搞物物交換。反過來,少數民族大多喝乳食肉,茶葉不可或缺,所謂“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茶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貴重的,而對大宋朝廷來說,茶就是攥在手裏最值錢的東西。為了多買好馬,朝廷也學聰明了,設立茶馬司,用少數民族最需要的茶葉交換自己最需要的戰馬。這樣,茶馬交易就逐步確立起來了。

北宋時代,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朝廷曾用唐銀10萬兩在秦州買馬,並在秦州、古渭、永寧寨、原州等地設置茶馬交易市場。每年要從京城支銀4萬兩,運出綢絹75000匹以充馬價,買良馬800O匹。可見交易量之大。

當時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取於川蜀。北宋官方明文規定“茶法”和“馬政”,並於公元1074年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這是我國第一次設立茶馬司。至今,在麥積山石窟東崖26窟左壁留有宋元祜黨人開熙河路大將王韶上奏“西人所嗜者惟茶,當以馬至邊貿易,因置茶馬司”的刻畫。

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

由於馬為重要軍需物資,茶馬交易在明清時期又得到發展。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規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秦州設立了茶馬司,並加強茶葉經營管理。明代茶官還經常持金牌到各地巡視茶葉采運情況。

清初,在茶葉管理上沿用明律,其中有明令規定:“凡通接西番關隘處所,撥官軍巡守,遇有夾帶私茶出境者,拿解治罪,番僧亦許沿途官司盤驗,如有夾帶奸人私茶,則茶貨入官,伴送夾帶人送官治罪。”康熙以後,管理雖有放鬆,但也隻允許出界人帶茶不多於十斤,如驢馱車載,乃按私茶治罪。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陝甘總督左宗棠製定了茶葉經銷試行章程八節,規定茶葉采買均先辦引票,待茶葉運蘭州檢驗後方可行銷。清代中後期,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135年),官營茶馬交易製度終止。

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裏,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其實最早的茶馬古道應該是秦州茶馬古道。它由於南茶北運以及西北各地馬匹南行而形成。

清朝末年,天水輸入茶葉的路線有:臨邛磚茶,由臨邛經成都、綿陽、廣元、寧強、漢中、天水至蘭州;綠茶在四川邛崍、灌縣、大邑,在成都集中後,轉寧強、漢中,再轉天水,以至運往蘭州;紫陽茶由南紫陽、西鄉、洋縣、漢陰裝大車或用牲口馱運,或以背負、肩挑,經漢中,雙石鋪、兩當、徽縣,到天水,分銷甘穀、秦安、清水及隴南各縣;巴山綠茶由四_茶馬古道是舉世聞名的茶葉流通渠道川西北部的安縣、北川、江油、平武運到文縣碧口鎮,再經武都分運天水等地而至蘭州。

民國初,無論是漢中陝茶,還是蜀地川茶等,都運至天水北關忠誠巷的幾家大茶莊,由此再分發到各地。所以,古秦州曆來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地。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其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 100多千米;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 800多千米。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遠的茶馬文明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