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茶解人生(1)(1 / 3)

品茶是快樂,是消遣,是享受,晶瑩透明的玻璃杯內,放入一小撮茶葉,沏上開水,在嫋嫋升騰的水汽中,那一片片嫩葉緩緩舒展著身軀左右搖擺,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則浮出了水麵。但無論是沉是浮,它們都默默無聞、毫不保留地奉獻著自己的綠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盡。

一片茶,一個人。透過杯中茶葉看人生。人生如白駒過隙、草露風燈,短暫得就像這片片茶葉。我們不應該刻意地去計較生活中的得失,我們應該活得實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樸、活得坦然。其實人生如茶一樣,清淡略帶苦澀實為最佳。風雨人生辛酸遍嚐,這樣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實的、幸福的。

人生何如一盞茶——朱元璋與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家鄉皇覺寺當過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視,因而當皇帝後對和尚、禿、光頭、賊等字眼非常忌諱,曾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可是獨對羅山縣的靈山寺另眼相看,親臨降香,撥巨款進行修繕,並賜半副輦駕,親筆題寫“聖壽禪寺”橫匾……這其中的奧妙是什麼?在靈山方圓幾百裏流傳著一個關於朱元璋三上靈山寺讚美靈山茶的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十七歲那年,父母和三個哥哥因遇上災荒和瘟疫相繼死去,姐姐出嫁。貧窮到極點的朱元璋隻好到皇覺寺去當和尚,寺廟雖然以濟善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貧,在寺廟裏隻讓他當個仆人,整日打水掃地。

後來廟裏也缺糧斷炊,老和尚隻好讓朱元璋托缽到淮西一帶(今信陽一帶)化緣。當時官場腐敗,“盜賊”橫行,他如同浮萍一樣到處流浪。第二年農曆三月初一來到了靈山寺,靈山寺和尚對他還算不錯,不管白天化緣有無收獲,都讓他吃好穿暖,他在這裏第一次喝到了靈山茶。雲遊七年,有四年是在靈山寺度過的,身體也慢慢壯實起來。

朱元璋二十四歲時天下已經大亂,胸懷大誌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湯和勸他參加起義軍,此時恰巧寺廟起火,走投無路,朱元璋於農曆閏三月初一加入郭子興的起義隊伍。

朱元璋由於身強力壯,作戰勇敢,很陝得到提拔,同時郭子興將義女馬氏嫁給他為妻。郭子興死後不久,他便成了起義軍隊伍的首領。

在轉戰江淮時,又是農曆三月初一,朱元璋吃了敗仗,幸好離靈山不遠,他便隻身逃往靈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裝,與和尚們又分離了幾年,和尚們看見他,似曾相識,但又不敢貿然相認,隻得不厭其煩地問他姓甚名何,朱元璋此時哪裏敢透露真名實姓,被問得不耐煩,便提筆在寺廟的牆上題詩一首:

戰罷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隻管叨叨問姓名。

這首詩向和尚們說明了他就是當年的朱元璋,現在是義軍首領。和尚們一看心裏都明白了,於是以禮相待,趕忙準備飯菜,敬上一杯靈山茶。和尚們看他身上還有幾處刀傷,便按醫書上介紹的方法,用九龍潭中水,浸泡靈山茶,替朱元璋擦洗傷口。

說也奇怪,朱元璋在連續擦洗後,疼痛逐漸消失,經過一夜的休息,傷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們指點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隊去了。

當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應該好好感謝靈山寺的菩薩保佑,因為靈山寺曾使他體魄強壯,吃敗仗遇難時又得到庇護和茶水療傷,他雖然因當過和尚這段不光彩的經曆而痛恨寺廟,並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但靈山寺應該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當年題的詩不知和尚們是否保存著,如果保存下來了,寺裏的和尚們更要優待。他曾想:“或許菩薩真的能保佑我。”

為了鞏固帝業,他決心親往靈山降香。於是派一使者先到靈山調查那首詩的情況,並對那使者交代:“如果那首詩還保存著,立即回應天府稟報;那首詩如果被毀無存,將當年毀詩和尚和住持僧一並押進京城。”使者接旨後很快來到靈山。

原來朱元璋題詩後,和尚們怕元軍來找麻煩,趕陝用暗紅色石灰塗抹一層。搜捕朱元璋的人沒有搜到,更沒有見到題詩,靈山寺也就在兵荒馬亂中相安無事。但當年參與塗抹的和尚聽說使者的來意後一個個都嚇跑了。唯有一個有才華的和尚陳大同沒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趕快用水衝去表層暗紅色的灰層,隱隱約約地露出原來題詩的痕跡,並指著這些痕跡向使者介紹:“朱洪武皇上的題詩是天子題詩,我們這個小廟豈敢保留,就是留下來鬼神也要怨怨,所以我們才施以法水,塗抹一層予以保護,但仍然蓋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還有痕跡。”說完也題詩一首交給使者:“禦筆題詩豈敢留,留時恐惹鬼神愁,故施法水輕抹去,至今龍泉衝鬥牛。”

使者查清情況後,立即趕回京城向朱元璋彙報,這就更加堅定了朱元璋親往靈山寺降香的決心。於是向所轄的府、州、縣發出聖旨,各級地方官員依旨作了迎接準備。羅山縣令還專門去靈山向老和尚打聽朱元璋的飲食愛好,和尚們也準備好朱元璋愛飲的靈山茶。選個什麼日子到靈山寺?朱元璋曆數前兩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討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發跡,便決定仍在三月初一上靈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