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茶解人生(1)(2 / 3)

洪武三年,為了不讓世人留下他求菩薩保佑江山的話柄,朱元璋隻帶幾個心腹前來。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來到靈山寺,這次降香與前兩次自然不同,不吃齋飯,而是山珍海味。和尚們拿出一槍一旗的靈山茶,這茶是朱元璋過去未曾見過、更未曾喝過的。

當汝寧府派來的廚師精心地用九龍潭中的泉水沏泡好靈山茶送到朱元璋麵前時,朱元璋打開茶杯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直撲口鼻,未曾入口,便產生了一種飄飄欲仙之感,一口茶進去,舌尖首先有一種濃鬱的醇厚之味。朱元璋雖說當了皇帝,有天下各種貢茶,但此時覺得哪一種名茶都趕不上靈山茶。一杯茶沒喝完便對身邊的人說:“這杯茶是哪位官員沏泡的?給他連升三級官。”跟隨他的一個貼心師爺忙說:“那是汝寧府派來的廚師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麼官員,無法升官。朱元璋也聽出了那位師爺的意思。但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興奮得無法克製,再次傳旨:“他是廚師也要升三級官。”那位師爺一邊照辦,一邊嘟噥著發牢騷:“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盞茶。”

朱元璋聽見這位師爺的嘟噥,知是因為沒有給他這位有才者連升過三級官有意見,便對他說:“你剛才像是吟詩,隻吟了前半部分,我來給你續上後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這樣,那位廚師連升了三級官。朱元璋降香後即下旨撥一筆巨款,將靈山寺原來的三層殿修成七層大殿,外帶廂房。親筆寫下“聖壽禪寺”橫匾,封陳大同為金丘峰禪師任住持僧,賜他半副輦駕到京城免費遊覽。並命州縣要在靈山一帶大種茶葉,每年貢的必須是一槍一旗的靈山茶。從那以後靈山周圍大種其茶,當地不少山因種茶改為茶山(彭新)、茶溝(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誌》載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羅山茶產在汝寧府信陽州。”明代靈山茶在淮南獨占鼇頭,與朱元璋的提倡不無關係。

治國思茶道——孫中山與茶

品茶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行為,這一行為裏麵隱含著曆史巨人們對民族、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

孫中山公元1866年11月12日誕生在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家。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故號中山。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急劇變化的時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難深淵中掙紮。

公元1894年夏,他受當時蓬勃興起的維新思潮的影響,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籌自強”。希望統治階級上層實行一些改良措施,以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為楷模,采用先進科學技術以發展工農業生產。但他的上書遭到冷遇。此時,適值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的慘敗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使孫中山希望依靠統治階級上層人物進行改良的幻想徹底破滅了,孫中山更感到了一種曆史的責任。

公元1894年10月,孫中山再次遠渡重洋,到檀香山聯絡華僑,宣傳革命思想。經過多方聯絡發動,孫中山於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在興中會成立會議上,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

章程中指出了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危險處境,並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作為入會誓詞,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歐美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設想,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由於長期依賴一派軍閥打倒另外一派軍閥,其革命始終未能成功。1922年後,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其革命勢力逐漸壯大,並鞏固了廣東國民革命政府。孫中山在公元1925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

國父的“國飲”主張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是倡導飲茶的。孫先生認為,喝水比吃飯還重要,要把飲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在《建國方略》、《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等重要論著中明確論述了茶對國民心理健康的作用,茶被稱為“國飲”確實有據了。

孫中山先生曾經是醫生,他知茶愛茶,對茶有高度的評價,他認為“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為今衛生家所考的最有益於養生者也”。他在題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講演中說:“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後來得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後喝茶成為習慣,茶

便成了一種需要品。”在孫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中,提倡飲茶用茶宜簡樸,即“不貴難得之貨”。

孫中山主張實業救國,對舊中國的茶葉生產現狀了如指掌,並深感擔憂。他明確指出:“茶業種植及製造,為中國重要工業之一,前此中國曾為以茶業供給全世界之唯一國家,今則中國茶業已為印度、日本所奪,惟中國茶葉之品質,仍非其他各國所未能及。印度茶含有丹寧酸太多,日本茶無中國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產茶之母國即中國得之。”他分析了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及今後的對策:“中國之所以失去茶葉商業者……則中國之茶葉商仍易複舊。在國際發展計劃中,吾意當於茶產區域,設立製茶新式工場,以機器代手工,而生產費可大減,品質亦可改良。世界對於茶葉之需要日增,美國又方禁酒,倘能以更廉更良之茶葉供給之,是誠有利益之一種計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