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茶受敬也罷,因茶受累也罷,那均是他人借茶表達對胡適情感的逸事。而胡適以茶寓情寓誌也很有創造陛,下麵的以茶勸友故事就是。1938年8月,身在美國的胡適寄了一首詩給國內的好友周作人。詩是這樣寫的:“藏暉先生夜做一夢,夢見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門去,飄蕭一杖天南行。”詩中的“藏暉”,是胡適早年的室名,取李白的“至人貴藏暉”寓意。先生之所以隱去真名,原因在於時值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先生身在美國,對國內情況不十分了解,為慎重和保密起見而改用室名。“老僧”指周作人。詩的本意是勸告周作人離開北平,隨北大南遷。處在那樣一個特殊時期,身在異國的朋友,心中自然有數話要說,但礙於各種原因,胡適巧妙地選用了雙方共同之愛——茶(棄茶而去)來表達心意,此情可謂深厚。
在上海市黃浦區,有一家名叫程裕新茶號的百年老店,保存了一本1929年第三家分號開張時編印的內部出版物,用於饋贈客戶。洋紅色手繪圖案為被茶葉環繞的一個地球,旁邊有一行字為“恭祝程裕新茶號萬歲”,是胡適題寫的,誇張而天真,透露出質樸的新文學風氣。扉頁是孫中山對中國茶葉的簡短論述,內頁介紹茶葉的種植及飲用等常識,特別是對徽茶的評價相當專業。書中還錄有當時各地名茶的價格,如頂級獅峰龍井,每市斤銀洋十二元,雲海毛尖每市斤三元二角。當時上海一個店員每月的工資也不過三四元銀洋。
程裕新茶葉店的創辦人是安徽績溪的茶商程有相,他於乾隆、嘉慶年間來到上海,在大東門外裏鹹瓜街開設茶葉店。傳至他的孫子程汝均時,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增設程裕新茶葉棧。所稱棧者,蓋因其主營批發,捎帶零售。第二家分號於1920年開設在中華路南側的沙場街,第三家開設在浙江中路,一幢三層西式建築也是平地而起。後來程裕新又分別在廣東路和南京路開了第四、第五家分號。程裕新茶號在上海的發跡,並非孤例。
那麼胡適又何以與程裕新發生關係呢?原來胡家與程家關係一向密切,胡適在《四十自述》一書中寫道:“我生在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即1891年12月17日),那時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東門外。我生後兩個月,父親被台灣巡撫邵友謙奏調往台灣;江蘇巡撫奏請免調,沒有效果。我父親於十八年二月底到台灣,我母親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
胡適在文中隻寫了“大東門外”這個大致方位,以《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而為大陸讀者所知的陳存仁醫生前些年寫過一篇文章,說有一次上海亞東圖書館老板江孟鄒請胡適吃飯,他作陪,胡適在席麵上問起他的籍貫,他回答:“三代之前是浙江平湖,但是出生在上海縣城大東門內。”胡適一聽“大東門”三字非常興奮,說自己“出生在大東門外程裕新茶葉棧內”。事後胡適還和陳存仁約了一個日子,搭電車到南市尋訪程裕新茶葉棧,隨後又到小東門,逛了城隍廟,吃了幾樣點心。最後又在蓬萊路上尋到了胡適曾經讀過書的梅溪小學。胡適訪舊的時間應在1927年6月至1928年3月之間,至於胡適的出生地,據專家考證應在裏鹹瓜街南段,門牌為25l號,這是一幢三層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