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在現實生活中,隻有認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才能在行動過程中增加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從而在知行合一中獲得禪意。
佛陀當初在證悟真理時,第一句宣言就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由於因果業報的千差萬別,本體自性卻並無二致。因此,任何人都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把神仙看得太虛幻,隻要你想,也能修成佛法。
佛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佛的衣服破了,要自己補,弟子的衣服破了,他還要親自給弟子補。佛覺得自性不夠了,就會去思過,弟子犯了錯誤,佛同樣也會反省。可見,佛不是什麼都不做,也不是什麼都不錯。所以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眾生修成的。
有一個小和尚,滿懷疑惑地去見師父:“師父,您說好人壞人都可以度,問題是壞人已經失去了人的本質,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應該度化他。”
師父沒有立刻作答,隻是拿起筆在紙上寫了個“我”,但字是反寫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顛倒。
“這是什麼?”師父問。
“這是個字。”小和尚說,“但是寫反了!”
“什麼字呢?”答:“‘我’字!”
“寫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師父追問。
“不算!”
“既然不算,你為什麼說它是個‘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個字,你為什麼說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樣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說它是‘我’字,又認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為你心裏認得真正的‘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識字,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法分辨,隻怕當人告訴你那是個‘我’字之後,遇到正寫的‘我’字,你倒要說是寫反了。”師父說,“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須識得人的本性。於是,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仍然一眼便能見到他的‘本質’,並喚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難度化了。”
無論是顛還是倒,一切都因人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才不由自主地做了區分。小和尚因為陷入了之前的感覺,所以就無法容忍相悖的東西存在,因此無法悟道,隻因心中有“它”的概念。而師父出言點化他,意思再明白不過,在這個世界上,事物都是平等的,而佛與眾生同樣也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每個人都是佛,每個佛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個人隻要體悟到般若的智慧,無論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能立地成佛,與佛無差。隻有不能自悟的人,才覺得自己與佛有千裏之隔。
世間萬物本來一樣,無高低貴賤之分。所謂平等,其實就是無差別的,在佛法的世界當中,三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相同。這不是說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沒有區別,而是指生命與生命之間平等,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並沒有貴人、窮人、普通人之分,也沒有高貴和卑劣之分。認知了這一切,便能從心底找到關愛世人的慈悲。
禪悟人生
佛與人都相同,都是平凡俗世中的一分子,釋迦牟尼佛也曾是人,有知和不知。是聖是佛,都無差別;是老是少,也無差別。隻要心中有佛,一切都可以是佛。
第二節 一朵小小的花,也可帶來滿室芬芳
即使隻是陽光下一粒小小的塵埃,也能夠擁有最美麗的飛翔姿態。一個生命、一件事物,無論多麼卑微,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們與人相處,要友善地接納,真誠地幫助。即便是本來懷著惡意的人,因著你的態度,就算不對你好,也不會傷害你。去掉差別心,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人和事,於是,一顆心變得平和了,變得開闊了,人在我眼中也變得可愛了,世界成了一片琉璃色,佛心由此而生。
一個人如何對待生命以外的東西,直接關係到他如何對待生命本身。因此,憫物之心的第一步便是學會去珍惜身邊的一切事物,不管其有無生命。
弘一法師是近代中國得道的高僧,1924年,正值兵荒馬亂的時代,他修道於寧波七塔寺。他的摯友夏尊邀他到白馬湖小住。他所帶的鋪蓋隻是一床破席,衲衣為枕;洗臉的毛巾雖破舊但潔白。夏先生要替他換掉所攜之物,但弘一婉言堅拒。
他平淡地說:“還可以用,好好的,不必換了。”
夏先生帶來的飯菜鹹了些。他又微笑著說:“這樣蠻好的,鹹有鹹的滋味嘛!”
夏先生說:“你在這裏安心住好了,每天我會差人送飯來的。”
“不必了,出家人化緣是本分。”弘一法師還是婉拒。
“那麼,下雨天就讓人送飯來吧!”夏先生還是請求道。
“不用了,我到你家去好了,下雨天也不要緊,我有木屐可走潮地,這可是我的法寶呢!”
後來,夏尊說到弘一法師,總是讚歎不已:“在他心目中,凡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寶。小旅店、大統艙、破席子、舊毛巾;白菜也好,蘿卜也好,走路也好,木屐也好,他都覺得好得不得了。人家說,這太苦了,他卻說這是一種享受,真正的享樂!”
弘一法師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真正懂得並且做到憫物的人,他對任何一件事物都珍惜至極,並且時刻懷抱著一種博大的悲天憫物的情懷。釋迦牟尼佛曰:“一滴水中有四萬八千蟲。”萬事萬物在自然界原本都是應該享有自由的。憫物的本質一方麵是珍惜,而另一方麵則是對自由、對生命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