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態禪:常思自省,清掃本心(1)(2 / 3)

我們從來都是與我們周圍的事物和自然融於一體的,對它們進行關懷,實際上也是在關懷我們自身。因此,常存一顆憫物的心,不僅僅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更是對人生與自然的一種理解和頓悟。

三千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死物,自然世界一切的物質都可看作是生靈。在佛家人看來,慈悲的對象不分貴賤,憐憫的對象不分死物活物,珍惜的事物不分有無,人世間的生命再小再卑微,也一樣要憐憫和珍惜。

有位佛學大師曾說過:“一扇小小的窗戶,可以射進陽光;一顆小小的星星,可以照亮夜空;一朵小小的花朵,可以滿室芬芳;一件小小的善行,可以扭轉命運;一個小小的微笑,可以傳達情意;一句小小的慰言,可以安慰苦難。”所以,小不可覷。小,不一定無用,小的威力奇大無比。所以,小人物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感歎自己的渺小。小小的星火可以燎原,隻要發心立願,成佛都可以,人間事還有什麼是不可為的呢?

禪悟人生

佛陀眼中,眾生平等,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本著一顆向佛之心。一個微笑可以化解仇恨,並承引善意的因緣。我們與人相處,就要友善地接納,真誠地幫助。

第三節 心靈當似高山不動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和特色,我們不必去尋求這樣那樣的心機,應以自我的真心對待萬事萬物。

佛家說要“以真示人”,即超出一切日常規範束縛的本真狀態。一個人身處世間,不可“挾心而與天下遊”,否則就可能遭受莫大的痛苦。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不要總希冀自己能夠“瞞天過海”,還是以真示人,但求無違我心的好。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到王舍城去托缽。路過一家染布店,佛陀停下腳步,站在店鋪的旁邊,專心地看著染布師傅染布,直到整個染布的過程結束後,佛陀才繼續向前走。

回到精舍,佛陀問隨行的弟子:“今天外出,有什麼感想和收獲嗎?”

一個弟子回答:“城裏很繁華,很熱鬧。大家都在忙著出售、購買。”

“這麼多人都在買賣,你們從中又看出點什麼?”佛陀又問。

另一個弟子回道:“買賣的目的都是為了謀生。”

“對!”佛陀點點頭,說:“除了生活需要滋養之外,我們的心靈也需要滋養。”

弟子們十分好奇,問佛陀:“要用什麼來滋養我們的心靈呢?”

佛陀說:“今天,我看到染布店的師傅,他的全身被沾染了很多的顏色,但是最後卻染出了一匹潔白的布,整個過程他非常細心,就是為了不讓布匹被染髒。”

眾人終於明白佛陀白天的時候為什麼會在染布店停駐了。

佛陀接著說:“其實修行也一樣。我們處在這個渾濁而又複雜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的純淨,保持原有的本真。就像那塊白布,若不小心嗬護,即便染布師傅的技藝再好,它的色澤也不會有之前那麼好。所以,我們要學染布師傅,仔細嗬護我們的心。”

布弄髒了,再去漂白就好,可是真的會白嗎?那是一種怎樣的白,它蒼白到讓我們無法確認其真實度,那種色澤讓人無法聯想到純真,僅僅隻是白,一種讓人心痛的慘白。我們的心也是這樣,貪、癡、嗔等各種有害物質侵入了我們的心,使得它忐忑不安,無法平靜。

修養心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高朋滿座,不會昏眩;曲終人散,不會孤獨;有了成就,不會欣喜若狂;失敗,不會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鮮花美酒,灑脫麵對生活的刀風劍雨,還心靈以本色。

禪悟人生

人之所以蒼老,是由於受外界環境和自己情緒變化的影響。而保持一顆質樸的心,可以讓生命永遠保持健康,讓生命永遠保持青春,讓自己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原始本色。

第四節 養心當養自然之心

人活著要順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環境的影響。有時候,過於倚重外物與環境隻會讓你充滿煩惱,得不到快樂的往往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總是聽人說,要順其自然。可是,自然究竟是什麼,怎樣才算順應了自然?其實,人本是自然之子,但在社會進程中,人一方麵得以升華,以文明區別於動物,同時也在被社會所異化,從而表現出了許多非自然的屬性,尤其是在商業社會中,這種異化尤為明顯。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有的時候,一個人在修飾打扮上花費的時間有多少,那麼需要掩飾的缺點也就有多少。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尤其是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本色,因為本色是最有生命力的色澤,失去本色,就失去了特征,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要知道,任何虛偽的掩飾都不會長久。

養心首先要養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種質樸、純真的自然屬性。整日工於心計、追逐名利,如何養生?如何養心?所以,要回到自然去,在心態上首先要回到自然。

高峰妙禪師住在山洞裏,每天以自然中的野果為餐。

很多人對他這樣的修行方式十分不解,便問他:“野果有什麼好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