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妙禪師說:“野果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美味。”
那人又問:“你看你,住在這個山洞裏,亂糟糟的,頭發長長了也不梳理。”
禪師說:“我連煩惱都沒有,還需要梳理什麼?”
“你一年到頭就這身衣服,為什麼不備一套換洗的呢?”
“佛法慈悲,道德這身衣服就足矣。”
“你總要洗洗澡吧?”
“我的心一幹二淨,不需要洗澡。”
“你沒有朋友,沒有愛人,不覺得孤單嗎?”
高妙峰禪師指指外頭:“看見花花草草了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那人猛然醒悟,高峰秒禪師的生活才是自在的,灑脫的。
自然可以開啟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鬧市,心係名利,人實際上活得很累。榮華富貴、名聲讚譽都是表麵的東西,月明風清時,人立於月下,就會突然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很荒唐。整日費盡心思與人爭鬥,何必要這樣難為自己?
殊不知,並沒有誰捆住你的手腳,真正難以擺脫的是困於心中的那個瓶頸。突破心中的瓶頸,清除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禪悟人生
心靈就像一輪秋月掛於高空,清輝彌漫,皎潔晶瑩,如果你總是牽絆於世俗的聲色名利,你的心就會充滿濃厚的烏雲,那輪心靈的明月就會越來越暗淡,直至無光。
第五節 以自省為帚,常掃心中塵埃
心靈如同一間房屋,久不打掃就會沾染塵埃,所以,為了保持它的潔淨,需要以自省為帚,經常打掃。
弘一大師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寫道:“到今年1937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我在這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因此,近來我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記得古人有句詩:‘一事無成人漸老。’清初吳梅村臨終的絕命詞有:‘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由此可見弘一大師是一位時刻自省的人。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自省自悟之道,可以使人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達到水一樣的境界,在至柔之中發揮至剛、至淨的威力,具有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觀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人生在世,若能時刻自省,還有什麼痛苦煩惱是不能排遣、擺脫的呢?佛說:“大海不容死屍。”水性是至潔的,表麵藏垢納汙,實質卻水淨沙明,至淨至剛,不為外物所染。若能時常自省,使心如水,那麼品德便會如川流般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流幾百丈山澗而不懼。
古代有一位官員被革職遣返,他心中苦悶無處排解,便來到一位禪師的法堂。禪師靜靜地聽完了此人的傾訴,將他帶入自己的禪房之中。禪師見禪房的桌上放著一瓶水,微笑著對官員說:“你看這瓶水,它已經放置在這裏許久了,幾乎每天都有塵埃、灰燼落在裏麵,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這是何故嗎?”官員思索了良久,仿佛要將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地說道:“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瓶底了。”
禪師點了點頭,說道:“世間煩惱之事數之不盡,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揮之不去,那就索性記住它好了。就像瓶中之水,如果你厭惡地振蕩自己,會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汙染,反而更加純淨。”官員恍然大悟。
觀水學做人,時常自省,便能和光同塵,愈深邃愈安靜;時常自省,便能至柔而有骨,執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時常自省,便能激濁揚清,義無反顧;時常自省,便能靈活處世,不拘泥於形式,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器而變,因機而動,生機無限;時常自省,便能清澈透明,潔身自好,纖塵不染;時常自省,便能潤澤萬物,有容乃大,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
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說的正是自省啊!沒有自省的態度,即使銅鏡、史鏡、人鏡擺在麵前,也是視而不見,視若無睹,何談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呢?
禪悟人生
隻有殺死過去的自己,才能迎來新生的自己。殺死自己,就是不斷地自我否定、省察己身,如此,才能磨礪出生命的大光華,才能創造生命的大格局。
第六節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明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必要和別人比較。即使我們某方麵比別人差,一方麵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另一方麵我們也要善於從別人那裏找到平衡——也許某方麵我們要比別人優秀得多。
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造的道理,但很多人常常被外物所困,以至於令自己的心常常被困在圍城中。隻有明心見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症結所在,剪掉心中的死結,走出生活的圍城,達到心神的通暢。如果人對於外界的事情心有掛礙,並由此生出了懊惱心、歡喜心,那麼這顆心就失去了它的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