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處世禪:厚道做人是寶,圓融處世最妙(3)(1 /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著要有價值。懂得自處,學會與人相處,守住本分,保持一份平常心,任庭前花開花落,看天邊雲卷雲舒,做好自己應做的事便可以了。人生是個大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要想不淪為看客眼中的跳梁小醜,隻有找到自己的立場,選擇合適的態度。

世事艱難,生命活著要有價值,自己處世要有藝術,在不同的環境中,自己要懂得怎麼與人相處,否則隻會自取其辱。

有一天,佛陀來到一個地方,遇到一個智者,正在鑽研人生的問題。佛陀敲了敲門,走到智者的跟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智者畢竟是智者,他雖然沒有猜到麵前這個老者就是佛陀,但也能猜到絕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問佛陀您是誰,佛陀說:“我們隻是探討一些問題,完了我就走了,沒有必要說一些其他的問題。”

智者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類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麵迷失了理智。”

佛陀感慨地說:“這個我也有同感。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又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之中;他們活著的時候好像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後又好像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智者對佛陀的論述感到非常認同,他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耗費時間。您怎麼利用時間呢?”

“我的時間是永恒的。對了,我覺得人一旦對時間有了真正透徹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為時間包含著機遇,包含著規律,包含著人間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沒落的塵埃、經驗和智慧等至關重要的東西。”

智者靜靜地聽佛陀說著,當他抬頭再看時,佛陀已經走得沒影沒蹤了,隻是周圍還飄著一句話:“對每個生命來說,最最重要的便是——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

人自從生下來的那一刹起,就注定要回去。這中間的曲折磨難、順暢歡樂便是人的命運。不要因為命運的怪誕而俯首聽命於它,任憑它的擺布。等你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就會發覺,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裏。

禪悟人生

你一生的全部意義就在於:運用你手裏所擁有的去獲取上帝所掌握的。因此切記:世路難行仍要行。

第十節 寬恕別人,就是原諒自己

佛家禪語:“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有愛與慈悲為懷的人,在原諒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寬慰與解脫。

一個寬容的人應該保持一種恬淡、安靜的心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話語,也許就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和矛盾,填平感情的溝壑。真正的寬容接納正如《寬容之心》中寫道的:“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上,這就是寬恕。”

做人處世,我們一定要心懷坦蕩,寬容他人,要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諒就是彼此諒解,不計較個人恩怨。曆史上,很多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並非他有三頭六臂,而是他的氣量比別人大!氣量小的人不能容人,別人又怎麼會容你呢?所以布袋和尚被人歌頌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通慧禪師年幼時,有一次去井邊打水,恰好碰到一個賣魚人。一條魚不慎跌入他端水的盆中,他順手將魚撈起,扔到地上摔死了。

30年後的一天,早已做了住持的通慧對弟子說:“30年前的一樁公案今天應該了結了!”弟子不明白主持的意思,垂手靜聽下文,可是隻見通慧禪師徑自閉目打坐,不再言語。當時有個統兵張浚,是個虔誠向佛的居士,恰好這天帶兵路過通慧禪師所住的寺前,刹那間性情大變,暴怒異常,手持弓箭闖入法堂,對通慧禪師怒目而視。

通慧禪師笑道:“我已經等你很久了。”

張浚問道:“我與禪師素不相識,今日一見,為何心中如此憤恨,直欲置你於死地而後快。究竟是什麼原因,還請禪師開示。”

通慧禪師便如實講述了自己在30年前無心摔死一條魚的往事。

張浚聽後大悟,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說完便站著往生了。(往生:佛家指死後去西方極樂世界,亦即“立地成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