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慧禪師見張浚已往生,便取出紙筆寫道:“三十三年飄蕩,做了幾番模樣。誰知今日相逢,卻是在前變障。”寫完,也於座上往生了。
拋卻心中仇恨,既是寬恕了別人,也是原諒了自己。消滅敵人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朋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大可不必將它們看得太嚴重,多一些寬容,多一份愛心,我們的生活會多一點溫暖,多一縷陽光。用寬容換來內心的豁達,用寬恕換來別人的微笑,把最好的心情留給自己。寬恕別人的過錯,寬恕別人的無意冒犯,寬容別人的缺點與不足,在解開自己心結的同時,也寬容了自己。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寬容是一個人有涵養的重要表現,從古至今,寬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並且被視為育人律己的一條光輝典則。
莎士比亞曾經忠告人們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時間飛逝,歲月變遷,一個人不管經曆過什麼,若他的一生都能寬容待人,生命自會豐盈而快樂。
禪悟人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會在一時衝動之下犯錯誤,那時他已經感到內疚,最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諒解和寬容。與其痛懲他的過錯,不如用寬容的心對待他,引他為善,這樣世上就少了一個惡人,多了一個善士。
第十一節 遇謗不辯,沉默即寬容
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寬恕永遠多於怨恨。
“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這是《法句經》中關於“大能容小”的偈語。“小辯小慧”是以世俗的思想知見做辯論,即使能如大海滔滔不絕,卻隻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大樂大辯”可包容一切,卻並不非要通過激烈的方式,有時候,沉默的辯解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胸襟。
我們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遭遇,許多時候,沉默是最好的矛與盾,進可攻,退可守。
在白隱禪師所住的寺廟旁,有一對夫婦開了一家食品店,他們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夫婦倆發現尚未出嫁的女兒竟然懷孕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讓她的父母震怒萬分!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了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在意,而是非常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了歉,請求他原諒,並將孩子帶了回來。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在麵對羞辱、誤解、背叛的時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寬容。隻是對於一個世俗人來說,這種寬容會讓自己很不好受,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對於悟道的人來說,這種寬容是一種快樂,因為它能夠感化犯錯的人,讓他們從內心裏反省自己的錯誤,是一種無聲之教。麵對這樣的沉默,所有語言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環視芸芸眾生,能做到遭誤解、毀謗,不僅不辯解、不報複,反而默默承受,甘心為此奉獻付出、受苦受難的人有幾個呢!
遇謗不辯,是一種多麼難得的智慧。當誹謗發生後,一味地爭辯往往會適得其反,不是越辯越黑便是欲蓋彌彰。這時候,往往沉默是金,讓清者自清而濁者自濁,才是明智的選擇。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麵前不攻自破。
禪悟人生
我們的心,要像海一樣,任何大江小溪都要容納;要像雲一樣,任何天涯海角都願遨遊;要像山一樣,任何飛禽走獸都不抗拒;要像路一樣,任何腳印車軌都能承擔。這樣,我們才不會因一些小事而心緒不寧、煩躁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