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生活禪:清淨心看世界,歡喜心過生活(1)(1 / 3)

第一節 心若清淨,身也清淨

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當然是一種人生,但不依附權勢,不貪求金錢,心靜如水,無怨無爭,簡單地做人,簡單地生活,不也是一種愜意的人生嗎?

在紛繁複雜的人生中,若想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則需要一顆佛心,雖然我們並未成佛,但是可學其精神,將自己從人生的種種困境中解脫出來。一心清淨,即使是冰天雪地、萬物沉眠,心裏的蓮花也能處處開遍。

許多得道禪師遠離了世俗的孤單,獨自在佛法中尋得內心的寧靜,這份寧靜,使他們曾經寂寞如雪的內心綻放出芬芳的蓮花,荒涼如沙漠的靈魂注入一股清泉。他們孤單,但並不寂寞,難得的隻是清淨。這份清淨,使他能聽到落葉的聲音,明白時光的絮語。

一個想得太多的人,心靈如同投進石子的湖麵,波紋帶走了原來的平靜。偶然為之沒有關係,若常常如此,心湖沒有靜止的時候,那便可悲。達到佛境界的人,是內心清淨的人,不會想太多,亦不會要求太多,就像母體中的嬰兒,處於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境界。

心若清淨,凡事簡單,如此,才能盡享生命的清閑之福。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也要消耗掉,這類人內心是喧囂的,他不知道清淨的感覺,不懂清閑的滋味。

唐朝,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湖南南嶽衡山的一個山洞中,他曾寫下一首詩,表達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嶽,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複何憂?

這首詩傳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這首詩寫得如此灑脫,作者一定也是一位灑脫飄逸的人物吧,應該見一見!於是就派大臣去迎請懶瓚禪師。

大臣拿著聖旨東尋西問,總算找到了懶瓚禪師所住的岩洞。見到懶讚禪師時,正好瞧見禪師在洞中生火做飯。大臣便在洞口大聲說道:“聖旨駕到,趕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懶瓚禪師卻裝聾作啞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隻見懶瓚禪師以牛糞生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愈燒愈熾,整個洞中煙霧彌漫,薰得懶瓚禪師鼻涕縱橫,眼淚直流。大臣忍不住說:“和尚,看你髒的,你的鼻涕流下來了,趕緊擦一擦吧!”

懶瓚禪師頭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沒工夫為俗人擦鼻涕呢!”

懶瓚禪師邊說著邊夾起炙熱的地瓜往嘴裏送,並連聲讚道:“好吃,好吃!”

大臣們湊近一看,驚得目瞪口呆,懶瓚禪師吃的東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樣的石頭!懶瓚禪師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並說:“請趁熱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東西都來源於知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你在心裏把它看作一樣不就行了嗎?”

大臣看不慣禪師這些奇異的舉動,也聽不懂那些深奧的佛法,不敢回答,隻好趕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懶瓚禪師的古怪和肮髒稟告皇帝。

德宗聽後並不生氣,反而讚歎地說道:“我們國內能有這樣的禪師,真是我們大家的福氣啊!”

懶瓚禪師是真正達到佛的境界的人!他的眼中沒有富貴貧賤,沒有生熟軟硬,萬物在他心裏都是一樣的,他的心是真正清淨的,是沒有分別的。就像慧能的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個人的大清淨,不是寂靜無聲、死氣沉沉,而是看透繁華後的歡喜。當落英成泥,漫天的白雪便是最美的景色;當地瓜不在,周圍的石頭也能在心中散發出地瓜的香甜。

禪悟人生

如果不能回歸自然,至少可以把自己隱沒於都市的繁華之中,給疲憊的身心洗滌一下凡塵的汙濁,給自己的靈魂找一個沒有繁雜的歸宿。

第二節 生活不可過分安逸

安逸中無法開出最鮮豔的花朵,隻有刻苦與勤奮才能澆灌最輝煌的事業。就像機器長久不發動會生鏽一樣,人的意誌也隻有經常磨煉才能避免消極與沉溺。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使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也總有一個或幾個時期處於十分艱難的情況下。想要完全避免人生中的痛苦,無異於水中撈月,結果必然是失望。對待痛苦,與其逃避它,不如正視它、感受它,用正確的心態接受它,從而把痛苦轉化為我們人生中的積極力量。

人在安逸中常常忘記了自己的使命,甚至忘記原來的自己;人在安逸中常常不能忍受挫折,心也容易受影響、受波動;人在安逸中自己的信心也很容易流失,甚至失去原本光明的本性,所以,居安思危,安逸之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

無德禪師在收學僧之前,叮囑他們把原有的一切都丟在山門之外。禪堂裏,他要學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但是,有的學僧好吃懶做,討厭工作;有的學僧貪圖享受,攀緣俗事。於是,無德禪師講了下麵這個故事:

有個人死後,靈魂來到一扇大門前。進門的時候,司閽對他說:“喜歡吃嗎?這裏有的是精美食物。喜歡睡嗎?這裏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喜歡玩嗎?這裏的娛樂任你選擇。你討厭工作嗎?這裏保證你無事可做,沒有管束。”

這個人很高興地留下來,吃完就睡,睡夠就玩,邊玩邊吃。三個月下來,他漸漸覺得沒有意思,於是問司閽:“這種日子過久了,也不是很好。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麼興趣;吃得太飽,使我不斷發胖;睡得太久,頭腦變得遲鈍。您能給我一份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