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因果禪:眾生無我,苦樂隨緣(1)(1 / 3)

第一節 種什麼子,結什麼果

佛曰:眾生無我,苦樂隨緣。人生如潮漲潮落,總伴隨七苦八難,沒有苦難就沒有婆娑人生,這就是三世因果,如是因,如是果。

業就是因之果,業就是障。無論時空如何轉換,身份關係如何轉變,所有的一切,都將擺在因果公正的天平上,得到應有的報應。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一念之惡也會還報己身。人生就是如此。

因果報應,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佛法相信因果,何謂因果?因者就像是種子,種在泥土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先要種子發芽,然後才能漸漸地開花結果。因果報應作為佛法教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佛法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所在。《易經》中很早也有這種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定律。

在印度有一個婆羅門階層的富翁,家財萬貫,膝下有一獨子,年方二十,剛娶媳婦未滿七天。富翁的兒子為了討愛妻開心,爬上樹摘花,沒想到卻摔死了。

當時,全家人抱著男子的屍體哭得呼天搶地,悲痛欲絕,大罵上天不長眼睛。等依俗送葬後,全家仍然沉溺在悲傷之中。

佛陀知道後,悲憫這一家人,便前往慰問,勸慰富翁說:“萬物萬事都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禍與福相依。現在這個孩子死了,有三處眾生為他哭泣,你知道他究竟是誰的兒子,誰又是他的雙親嗎?”

富翁不明佛陀之意,停止哭泣,請求佛陀開示。

佛陀說道:“很久以前,有一個孩童手拿著弓箭,來到一棵樹下,仰著頭搭起弓箭準備射鳥,當時旁邊有三個孩童大聲叫好,這孩童就得意地拉起弓箭,一箭就把樹上的鳥兒射死了。旁邊的孩童看了,都不禁為他歡呼鼓掌。”

“後來經過無數劫的生死輪回,那三個樹下的孩童,一個有福報,現於天界為天神;一個在海中為龍王;另一個就是你。在樹下射鳥的那個孩童有一生在天界為天神之子,然後轉生人間成為你的兒子,在樹上摔死之後,馬上投胎化生為龍子。然而,在他投胎剛化生時,卻被大鵬鳥吃了,而那隻大鵬鳥,便是以前被他射中的那隻鳥所化生的。

“現在,有三處在為這個兒子哭泣:一個是天神,一個是你,一個是龍王,你們都因為他曾是你們的兒子而傷心欲絕,這全是因為在前生你們鼓勵他射鳥殺害生命,並為他歡喜,而今生你們三個注定要為他哭泣。這全都是報應啊!”

三個無知的小孩,為了償還“事前鼓勵射鳥,事後又歡呼鼓掌”的孽債,雖然經過無數次的生死輪回,終究難逃那無可逃避的共業。當時同為別人歡呼,可曾想到以後將為別人同聲哭泣?

一個人在其漫長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為明天埋下了伏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們撒下的一粒種子,在時光的滋潤下,那些種子慢慢生根、發芽、抽枝、開花,最終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實。我們自己所種下的因,遇到適當的條件就會產生一個果,正像一位禪宗大師所言:“世界上什麼人都可能辜負我們,唯有因果是不會辜負我們的。”是以因果自有定,所得與所想雖常不一致,但皆由自己製造。

我們種了什麼種子,自然結出什麼果子。善得善果,惡得惡果。因果不辜負人,同時也在教育著人。

禪悟人生

世人應該了解果報之說,在了解之後才能徹悟;在意識到今生所累積的是來世的幸福,才懂得積德行善,以養性靈。而今生的一切是前世的安排,來生幸福,全看今生積德行善。

第二節 退步原是為向前

退一步海闊天空並非是一句空話。有退有進,以退為進,繞指柔化百煉鋼,也是生命的大境界。放得下是為了包容與進步,放下對個人意見的執著才能包容,放下舊念的執著才會進步。

人們習慣於對爬上高山之巔的人頂禮膜拜,把上山的人看作是偶像、英雄,卻很少將目光投放在下山的人身上。這是人之常理,但是實際上,能夠及時主動從光環中隱退的下山者也是英雄。

表麵看來,放下似乎意味著失去,意味著後退,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退步本身就是在前進,是一種低調的積蓄。

一位學僧齋飯之餘無事可做,便在禪院裏的石桌上作起畫來。畫中龍爭虎鬥,好不威風,隻見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但學僧描來抹去幾番修改,卻仍是氣勢有餘而動感不足。

正好無德禪師從外麵回來,見到學僧執筆前思後想,最後還是舉棋不定,幾個弟子圍在旁邊指指點點,於是就走上前去觀看。學僧看到無德禪師前來,於是就請禪師點評。

禪師看後說道:“龍和虎外形不錯,但其秉性表現不足。要知道,龍在攻擊之前,頭必向後退縮;虎要上前撲時,頭必向下壓低。龍頭向後曲度愈大,就能衝得越快;虎頭離地麵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學僧聽後非常佩服禪師的見解,說:“老師真是慧眼獨具,我把龍頭畫得太靠前,虎頭也抬得太高,怪不得總覺得動態不足。”

無德禪師借機開示:“為人處世,亦如同參禪的道理。退卻一步,才能衝得更遠;謙卑反省,才會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學僧有些不解,問道:“老師,退步的人怎麼可能向前?謙卑的人怎麼可能爬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