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家看來,安於貧困,以學習和掌握聖人之道為樂,不要被現實與名利所擾,便會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便是有成就。這與佛家的持戒之道是一脈相通的。
禪悟人生
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這種難得的福緣,能將人從絲竹亂耳、案牘勞形的世俗中解救出來。
第九節 貪欲是一種致命的毒藥
世上的道理,就是得失的道理,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卻經常處於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狀態,明智的做法不是想著怎麼抓住,而是學會如何放手。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如是說:“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就是說,東西沒有好壞,但人占有得太多,利欲心就會作怪,讓人舍不得放棄。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時候,痛苦和煩惱不是由於得到太少,反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擁有太多,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煩惱,從而害怕失去。
有時你以為得到了,可能失去的會更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不少,卻有可能獲得了許多。“身外物,不奢戀”,這是禪悟後的清醒。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活得輕鬆,過得自在。擁有是一種簡單原始的快樂,擁有太多,就會失去最初的歡喜,變得越來越不如意。唯舍得放棄,才能從“占有太多”和“總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脫。
有一位貧窮的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生活得並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麼辦!”
禪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裏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後,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裏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並且有很多隻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裏吧。”
從此以後,窮人的屋子裏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嗬斥聲、一頭牛、兩隻羊、十多隻雞。三天後,窮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麵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隻有生活在寧靜的狀態下,才有情趣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麵,才有機會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擁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時候壓力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就像這個窮人,要的太多,想掌控的太多,而又無力承擔,自然就會成為負擔。當他看開了一切,將心放寬,將壓力釋放出去,心內外就自然寬敞了。
欲望太多,就成了貪婪。貪婪就好像一朵豔麗的花朵,美得讓你興高采烈、心花怒放,可是你在注意它的嬌豔的同時,卻忘了提防它的香氣,那是一種讓你身心疲憊卻永遠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毒藥。從此,你的心靈被索求所占據,你的雙眼被虛榮所迷惑。
丟掉過於沉重的包袱,不害怕失去,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也能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看生命在穀底與波峰之間起伏,看心情在陰霾與晴朗之間兜轉,感受春日暖陽,也體驗冬季嚴寒。這一切,無不精彩,無不豐富。
禪悟人生
一個人在不知足的時候,即使有金屋銀屋擺在麵前也不會快樂,一個知足的人即使住在茅草屋中也會快樂。一無所有是一種心態,既然已經一無所有,就不用擔心失去了。
第十節 一心清淨,蓮花處處開
世間法以富貴功名為極致,所以“洪範”五福,富居其一。在佛家看來,那隻是一場虛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解脫之道,還在於能不能拋棄這些,如果你能夠拋棄富貴,那就是解脫的開始!
南懷瑾先生經常說,佛法分兩種:走出世間是清淨,走入世間是紅塵。紅塵滾滾,這個世界就是紅塵。人世間為什麼叫作紅塵呢?唐朝的首都在長安(今西安),交通工具是馬車,北方的紅土揚起來,人們看見是紅顏色的灰塵,所以稱為紅塵滾滾。紅塵裏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
那清福是什麼呢?清淨的福叫作清福,洪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做,他就活不下去了。他害怕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所以,一個人先要學會享受寂寞,才可以了解生活,才能體會更高遠的生命境界。到了這時,我們這才會看到洪福惹人厭煩。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洪福,對洪福有厭離心,才能走向學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