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生活禪:清淨心看世界,歡喜心過生活(2)(1 / 2)

佛家有語: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人人苦,何不把苦當磨煉?“譬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中遊魚,忘卻水是生命。”在禪宗《五燈會元》中,白兆圭禪師曾經這樣說過。空中飛鳥翱翔天際,本身即在天空中,它並未想過向生活索取更大的空間,因為天空夠寬了;水中遊魚,水對它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而它並未一味因其重要而操心憂慮。若能以這種積極的態度努力生活,而非處處起煩惱,生活必然愉快。

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宮殿裏也會有悲慟,茅屋裏同樣會有笑聲。隻是,平時生活中無論是別人展示的,還是我們關注的,總是風光的一麵,得意的一麵。這就像女人的臉,出門的時候個個都描眉畫眼,塗脂抹粉,光豔亮麗。回到家後,一個個原形畢露。

其實,一旦走出圍城,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有許多我們一直在意的東西,在別人看來也許根本就不算什麼。所以,與其不停地長籲短歎,不如欣賞一下自己的生活,靜心體會其中的快意。

在一條河的一邊住著凡夫俗子,另一邊住著僧人。凡夫俗子看到僧人每天無憂無慮,隻是誦經撞鍾,十分羨慕他們;僧人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和僧人達成了協議。於是,凡夫俗子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幾個月過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並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隻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時的生活來。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於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種種好處。

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到對岸去。

可見,你眼中的他人的快樂,並非真實生活的全部。每個生命都有欠缺,不必與人作無謂的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好。

生活就像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風得意、高潮迭起的快樂,也有萬念俱灰、惆悵失意的淒苦。如果把人一生的旅途描繪成圖,那一定是高低起伏的曲線。生於塵世,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經曆苦雨淒風,麵對艱難困苦,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而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一副良藥,愈合你的傷口,讓你懷著新的希望上路。人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幹涸了心泉、暗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誌,我們的生命軌跡豈能美好!若我們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那麼,即使我們身處逆境、四麵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天。

禪悟人生

我們根本就沒必要將自己的眼光一直投放到別人的生活上,多關注一下自己,欣賞一下自己的人生,這樣才能讓你徹底體會到生活的快意。

第七節 內心清淨,幸福自然來

隻有內心清淨,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舍得放下,這樣才可遠離煩惱,享受生活。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每個人的本性都沒有差別,人一生下來本就具有純真的心念,隻不過被後天的環境所煩擾,變得處處緊張、事事計較;或因一時糊塗一步踏錯,步步皆錯。人存活在世上,保持一顆原有的“初心”,去掉心靈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麵世,能哭能笑,能苦能樂,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實自然,才能避免將本性迷失。

世間一切繁華的真相其實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分,有繁榮必然有頹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何必過於在意呢?

幸福應從內心清淨中來,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刺激隻能片刻,無法永恒,運用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人散,終有結束。

宋代汾陽有善昭禪師,得佛法奧義,修行真摯涅,他曾自我揶揄:“我不過是一個混日子的粥飯僧。傳佛心宗,並非我的職責。”當時許多僧眾、官員前後八請,求他出來講法開示,他都堅臥草庵,不肯出山。

那時得道僧者皆喜遊曆,四處看繁華事態,尋覓優雅風景,但善昭禪師卻很少出行,時人批評他缺少禪者的瀟灑與韻味。善昭卻嚴肅地說:“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行腳雲遊,是因為聖心未通,道業未成,所以驅馳叢林,以求抉擇,而不是為了遊覽山水,觀風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