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生活禪:清淨心看世界,歡喜心過生活(2)(2 / 2)

在善昭看來,風景再繁華,不過是風景。大德的禪師之所以遊曆,是因為感悟天地之道,而不是因為美景之美,才四處遊玩。

出家人不睦繁華之心,如泥中青蓮,清新入脾,令人敬佩。其實,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地位,過哪種生活,隻要他內心清淨,就可以過得幸福。

百年如同一場大夢,人更應該珍惜現在,減少憂慮,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別去想著“未來一定發財”、“將來一定富貴”,誰知道將來又如何呢?現在過得好,活出了真我,就已經很快樂,這才是我們活著的證明。“不戀繁華性自真”,什麼時候我們能放下世間繁華,什麼時候就能在汙泥中舒展如水的花瓣。

人世間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斷變幻中,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不會為何人何事停滯不前。所謂繁華,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麵,觥籌交錯、衣帽光鮮、熙熙攘攘的背後往往透露的是無盡的蒼涼。愚人卻總是被表麵現象所迷惑,一如孩子貪戀糖衣藥片上那薄薄的一層糖。

禪宗有一句格言“萬物唯心造”。這是一個無善無惡、無愛無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表象、色相、成見等,不存在一切束縛,因而他能來去自由,灑脫輕鬆。

禪悟人生

一個人若能在嘈雜中感悟寧靜,也就達到了人生快樂的極高境界。這是高境界,不容易。若一個人在寧靜中能體驗奔騰的感覺,則更上一層樓,入得更高的人生境界。

第八節 禪是叫你心定,不是叫你身定

明代施惠在《幽閨記·士女隨遷》中說,“樂道安貧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誌效鴻鵠。”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滿足,何不在寧靜的海邊享受簡單的幸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有多少人在混亂的名利場中喪失原則,迷失自我,百般掙紮反而落得身敗名裂。司馬遷說得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

我們通常說“安貧樂道”,就是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居無求安”,住的地方,隻要適當,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生命的升華,這就是所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安貧樂道”的“道”其實是一個人的信仰、理念,具體說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乃至宇宙觀。因此,樂道乃是快樂地實踐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人窮誌不窮,那是你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是真正的樂趣所在。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環境的優劣而改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勝亦欣然,敗亦何妨,這也是所謂的逍遙。

彌酰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一日,彌酰隨佛陀化緣歸來時經過一個美麗的果園,他的心便被這果園打動,於是向佛陀請求道:“請您允許我在這個美麗的果園裏獨自打坐。這裏如此美麗幽靜,一定會對我的禪定大有幫助。”

佛陀很了解彌酰。他認為他的這個弟子心性還未定,這樣做對他的禪修沒有幫助,因此拒絕了他的請求。但彌酰早已被美麗的果園所吸引,無論如何也要佛陀答應。佛陀最終隻得答應了他。

彌酰十分高興,他找了一處最理想的地方坐下。可奇怪的是,他的心念紛飛,無法入定。果然,這對他的禪定功課沒有幫助。最終,彌酰不再執著,於傍晚回到了精舍中。彌酰在精舍中見到了佛陀,向他講述了自己在果園中修禪時的困擾。佛陀聽後告誡他:“禪坐不是一味追求舒適,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調伏心念。”

彌酰聽取了佛陀的教誨,不久後便證得初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心易受外境影響而動,隻有心定才能身定。因此,安貧就是一個人在不利條件下,也能夠保持心靈的安寧。《論語》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形象地描繪出孔子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隻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饑,喝喝白開水,彎起臂膀來當枕頭,靠在上麵酣睡一覺,便感到快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