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生活禪:清淨心看世界,歡喜心過生活(3)(2 / 2)

崛多禪師遊曆到太原定襄縣曆村時,看見神秀大師的弟子結草為庵,獨自坐禪。禪師問:“你在幹什麼呢?”僧人回答:“探尋清靜。”禪師問:“你是什麼人?清靜又為何物呢?”僧人起立禮拜,問:“這話是什麼意思?請你指點。”禪師問:“何不探尋自己的內心,何不讓自己的內心清靜?否則,讓誰來給你清靜呢?”僧人聽後,當即領悟了其中的禪理。

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地位,過什麼樣的生活,內心清淨、安謐就可以獲得幸福。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放鬆心情,坦然接受,你會發現在這浮躁喧囂的無常世界,還有一片安靜的心空。隻有內心清淨,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也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真正懂得幸福。

禪悟人生

清福要自然而然,不要為它的形式所煩惱,心中無得也無失,平平靜靜,恬淡舒適,這就是清福。看彌勒終日側身而臥,不為凡人給他少上一炷香而煩惱,不為身上落下一片殘花敗葉而悲傷,終日笑容滿麵,自然而然,多好。

第十一節 保持初心,不迷戀繁華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不能看清去路?隻因深陷心的迷宮;為何無法破解生命的本源?這是因為太注重生命的形式,而忘記了生命應有的內涵。卻不知,原來,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忘想與貪欲。

凡俗的人與事繁雜不堪,常常讓人痛苦不堪,而禪者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他們主張超越。隻有學會超越,才能將其置之度外,不為外界凡塵之事所煩擾。強大的凝聚力與美好心靈如影隨形,一個人隻要具有一顆質樸而美麗的心靈,那麼他必然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這種影響力會像影子一樣,一生追隨著他。心靈純淨的人,往往是精神潛能真正覺醒的人,那些美好的夢想和執著的信念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所以能四兩撥千斤般創造奇跡。

一天晚上,明月當空,馬祖道一禪師的三個得意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和南泉普願興致勃勃地跟隨師父一同賞月。

馬祖道一禪師問三位弟子道:“你們看此境如何?”

西堂智藏答道:“依我看,此時正好焚香以講經說法供佛。”

百丈懷海答道:“照我說呀,此時正是參禪打坐的好時機。”

南泉普願默而不答,拂袖便走。

於是,馬祖道一禪師讚歎道:“經入藏,禪歸海,唯有南泉普願獨超物外。”

馬祖道一禪師借賞月時的心境,讓三位弟子領悟禪法要旨,西堂智藏迷於對經典的講解,百丈懷海執著於對禪的修行,隻有南泉普願不迷執一切法相,獨超物外,達到了精神的絕對無礙。

之後,三位弟子相繼開悟,成為著名禪師而各自分化一方,弘揚馬祖道一禪師的禪法。

一切佛法不在事物之內,越是執著於對事物的解密,越是不能看清事物的本相為何。普願所以得道,就是因為精神不受阻礙,超脫了一切法相,於空裏悟得禪理。馬祖教育弟子,正如達摩教育弟子一般,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段公案告訴修行之人,不能被俗物所羈絆,超脫其外才能得正見。而這個道理也為當今世上苦難的眾生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不迷戀繁華,不苛求命運,自然能從苦海中出離。

物質對人來說固然重要,因為人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生活,但深深地執著於物質,執著於自我的生存之道,往往迷失其中,對富貴榮華、長命百歲產生了過分的渴望,繼而累垮了身心。殊不知,唯有超然物外,才能更清醒地認識世事本相,找到生命的含義。

禪悟人生

人們都在通過自己獨特的途徑探索最簡單的、最符合心靈需求的新生活方式,以替代目前日漸奢侈、日漸繁冗的生活方式,這也正是簡單生活的奧義所在。

禪是個奇妙的東西,

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

則活潑自然,

不在物質上牽掛。

還可以扭轉生活的錯亂,

能轉迷為悟,轉邪為正,

轉小為大,轉苦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