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因果禪:眾生無我,苦樂隨緣(1)(3 / 3)

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有的怨天尤人,有的自暴自棄,也有積極向上的,而成功自然屬於後者。所以,不管自己處於怎樣的起點,都應該一如既往地對生活抱以熱情的微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點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達同樣的頂峰。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會有所差異,有的人走得輕鬆,有的人一路崎嶇。但不論如何,豔陽高照也好,風雨兼程也罷,隻要懷揣著抵達終點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精彩,每個人都可以是“發光體”。

佛陀在世時,出家人修行的團體叫做“六和僧團”。為的是讓團體組織化,大家都按照各項職務井然有序地辦事。

駝標比丘是僧團的一員,他的職務是負責接待來自遠方的客僧。駝標比丘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他心思縝密,善良柔和。客僧們住的房間被他打掃得一塵不染,生活用具也一應俱全。

每天晚上,駝標比丘都會提著燈籠站在精舍的門口等待客僧們的到來,並且親自帶他們到住宿的地方打點好一切才離開。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駝標比丘提著燈籠從少年慢慢變老,他的身影在燈火的照映下一晃過了三十年。

不過,這個時候的駝標比丘再也不需要提燈籠為客僧照路了。因為多年來的孜孜不倦和真誠熱情,使得他的手指就能發光,他隻需要舉著手指就能為別人照路。駝標比丘十分高興,因為他再也不需要擔心燈火會因為風雨而被熄滅,客人們也能按時歇息了。

駝標比丘懷著一顆至誠的心堅持為別人服務,他用他的微笑感染了別人,驅走了黑暗。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沒有什麼東西讓自己站得起來。要相信自己,不要自輕自賤,不要對自己產生懷疑,否則,即使你再有才能,也會如同蒙塵的珠玉,被視為毫無價值的沙粒。

在曲折的生命旅途上,如果我們能夠泅渡苦悶的心理冰河,給自己一絲溫暖的陽光,就一定能夠化解與消釋所有的困難與不幸,我們的生命之旅就會更加順暢、更加開闊。所以,臉龐因為笑容而美麗,生命因為希望而精彩。倘若說笑容是對他人的布施,那麼希望則是對自己的仁慈。

禪悟人生

在平常人的眼中,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苦,但對於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並不會認為苦,而是把苦當成樂,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獲得快樂的真正方法並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化苦為樂。

第五節 得而忘憂,給而忘憂

真正的虛空是沒有窮盡的,它既沒有分斷昨天、今天、明天,也沒有分斷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這麼一個虛空。放下了“我執”,才能悟透一顆菩薩之心,將終生奉獻於佛法,將佛法奉獻於眾生,得而忘憂,給而忘憂。

宋代詩人蘇東坡善作帶有禪境的詩,“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兩句詩充分地將佛理中的“無常”現象告訴世人。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是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無痕的。

有一天,佛陀剛剛用完午餐,一位商人走來請求佛陀為他除惑解疑,指點方向。佛陀將他帶入一間靜室中,十分耐心地聽商人訴說自己的苦惱和疑惑。

商人訴說了很久,有對往事的追悔,也有對將來的擔憂。最後,佛陀示意他停下來,問他:“你可吃過午餐?”

商人點頭說:“已吃過。”

佛陀又問:“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得幹淨完好了?”

商人忙說:“是啊,都已收拾得很完好了。”

接著商人急切地問佛陀:“您怎麼隻問我不相關的事呢?請您給我的問題一個正確答案吧!”

但是,佛陀卻隻對他微微一笑,說:“你的問題你自己已經回答過了。”接著就讓他離開靜室。

過了幾天,那位商人終於領悟了佛陀的道理,來向佛陀致謝。佛陀這才對他及眾弟子說:“誰若對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煩惱,或者對明天的事憂愁妄想,他將成為一棵枯草!”

商人時時刻刻把苦惱和疑惑記在心上,所以滿心憂愁,當佛陀問起他生活種種瑣碎煩惱時,他自己給了自己答案,原來任何過去的煩惱和未來的擔憂都與他的當下沒有關係。佛陀在這裏開釋的內涵便是,人隻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眼前此刻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認真過好今天。

在這個故事中,商人犯了兩個執著:第一個是太執著於“自己如何”,而忘記了“應該如何”;第二個是執著於煩惱,而不肯自我解脫。在佛家看來,這都是屬於“我執”。佛法中講,“我執”是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商人因為太過執著於我,執著於不可知的煩惱,所以倍覺苦悶。

看看在城市中終日忙碌的我們,麵對堵車的街道抱怨不停;在超市中購物時毫無目的,就像沒頭的蒼蠅;坐在沙發上拿著遙控器,不停地變換著電視頻道;在工作中,恨不得一口吃掉八個胖子……這些都是因為心中的執念太重,所以煩躁。那麼如何突破重重的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