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經》裏佛陀曾這樣勉勵比丘:破除我慢、渴愛、貪欲等煩惱,舍斷今生與來世,如蛇蛻去舊皮一般。佛陀在勉勵比丘的同時,也勉勵著天下的芸芸眾生,告誡人們要學會逐漸抖落“我執”,以舍棄那些對自我概念的錯誤認知,正如舊皮一旦蛻卻就難以再附著蛇身。自在清涼而圓滿的生命境界,將不再是我們遙不可及的心靈夢想。
禪悟人生
把過去的一切關在身後,也就是卸下身心上的包袱,放棄已經到手的一切,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始新生活。放棄之後,你會發現,心會如此靈動,感情會如此輕鬆。
第六節 缺憾的人生才完美
憑山臨海不係舟,山水係不住生命之舟,個人的心願意誌也係不住,它有著自我的軌跡,我們隻能將其圓滿,卻不能徹底改變。若想在這茫茫旅途中獲得真實的幸福,唯有認清並接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缺陷。
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筆,也都有認為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有煩惱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同樣,認真對待紛擾的生活才是最舒坦的。
佛學裏把這個世界叫作“婆娑世界”,翻譯過來便是能容納許多缺陷的世界。本來這個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沒有缺憾就不能稱其為“人世間”。因此蘇東坡詞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生命原來就是不圓滿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去苛求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去苛求他人。隻有一個懂得接受的人才會更懂得去珍惜。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們學會放棄。為了那些不能放棄的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放棄那些生命之外可以放棄的東西。
一個人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自己的雙手,家境本來就窮困的他住進了當地寺廟開辦的救濟院。最開始的一段時間,這個失去雙手的人聽著院裏的晨鍾暮鼓,聽著和尚念的誦經,覺得日子空虛而乏味,他不知道一個失去了雙手的人還能做些什麼。
有一天,寺裏的住持對他說:“為什麼不去外麵看看,世上受苦的人有許多,也許你可以幫助他們。”他對住持的話很不解,因為他自己本是個失去雙手的無用之人,怎麼去幫助別人呢?但在寺院救濟會的勸導與幫助下,他還是走出了寺門,參加了寺院舉辦的社區巡濟活動。從此以後,他的想法有了轉變。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出門販賣小的日用品。由於沒有雙手,他背了一個小的背袋,裏麵放著錢。剪刀、指甲刀、掏耳勺等商品則用繩子掛在脖子上。買東西的顧客想要買哪樣商品都是自己取,然後自己給錢找錢。他把賣小商品得到的錢全部用來幫助救濟困難的人,一次可能不多,但是累積起來,全年也有數萬元。
又一天,住持碰到他,問他最近的想法。他回答:“這個社會給我的已經很多了,失去了雙手,我還有腳,還有性命。現在我要回饋社會,幫助那些像我一樣,甚至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
沒有了雙手,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個多大的缺憾和打擊。但是,生命真的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樂章,所謂“如不如意,隻在一念間”。世界的真相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圓滿”是需要我們去麵對和承認的事實,但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分析,其實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太過一帆風順、太過完美,反而會令我們感到膩味、心生厭倦而不懂得珍惜了。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完美本身就意味著缺憾。沒有缺憾,生活就會變得單調乏味。最輝煌的生命之旅,也有陰影陪襯。我們的生活劇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當你感到了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擁有了完整的生活體驗——從缺憾中領略完美。
禪悟人生
人生是沒有完美可言的,完美隻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處處都有遺憾,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因為那種“完美”的追求而苦惱,可能會留給我們更多的遺憾,我們要做的就是對不完美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第七節 水溫夠了,茶自然香
在弱者眼裏,苦難是鞋裏的細沙;在強者眼裏,苦難則是一顆華麗的珍珠。苦難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苦難讓我們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苦難讓我們知道我們所擁有的都是來之不易的,它讓我們學會了對生活感恩,學會了對生活珍惜……
命運是無情的,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它。即使經曆苦難,我們也隻有默默地承受而無處躲藏,但是,在經曆了苦難之後,我們的心開始變得勇敢,我們的意誌開始變得堅強……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不遠萬裏來到一座名刹,慕名尋到老僧慧圓,他沮喪地對慧圓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慧圓靜靜地聽著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最後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少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慧圓抓起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幾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著。年輕人困惑地詢問:“寶刹怎麼是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