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得搖了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慧圓說:“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慧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少頃,小和尚便提著一壺冒著濃濃熱氣的沸水進來。慧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欲去端杯,慧圓作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在禪房裏彌漫開來。慧圓如是注了六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慧圓笑著問:“施主可明白,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溫不同。”
慧圓點了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複幾次,茶葉沉沉浮浮,最後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嚐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隻在生活表麵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同被沸水衝沏的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醉過方知酒濃,飲過才知茶香。挫折何嚐不是一壇陳釀的酒、一杯極濃的茶?隻有遭遇過挫折,並且認真品味挫折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芳香。
在挫折的叢林中行走,盡管辛苦、彷徨、迷茫,甚至痛苦、渴望、焦灼,但仍然應前行不止。當透過重重迷霧,到達叢林的盡頭時,那種極致喜悅便會由心中生發,便會恍然大悟:原來,挫折的滋味是這樣甘美啊!
在坎坷的人生路途上,堅強勇敢的人捉得住機會,他們戰勝了苦難,存活下來了,他們就出人頭地。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曆磨難,我們不應該被磨難壓彎了脊柱,而應做一個把苦難打倒的堅韌之人。
禪悟人生
煩惱、憂愁都是落於鏡上的微塵,輕輕拂拭,心境便可光潔如新。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在乎生活裏的是是非非。佛說:“要試圖放寬心量,包容世間的醜惡。人家讚美我,我心生歡喜心,但不為歡喜激動;人家辱罵我,我不加辯白,讓時間去考驗對方……”
第八節 生活總是苦樂參半的
“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也源自於人內心的灑脫與淡定。一個人追求繁華容易,返璞歸真卻難;瀟灑地享受快樂容易,坦然地麵對痛苦卻難。
快樂,與你住在多麼高級的社區,有多少休閑時間、多麼顯赫的頭銜、多少名牌衣服、多麼豪華的房車、多少銀行存款全然沒有關係。智者告訴我們,快樂是一種心境。羅馬哲學家錫尼卡也指出:“認為自己命運悲慘,就會過得淒風苦雨。”
快樂是每個人的天性。但快樂絕不是自甘墮落、隨意懶散的享樂主義。人在追求快樂時也要擁有智慧,智慧就是豁達地看待萬事萬物,別人看外,你看內;別人看點,你看麵。唯有用自己的智慧去看待苦樂,才能參透生活的真相,解決問題時才可做到四兩撥千斤。
雲照禪師是一位得道高僧,他麵容慈祥,常常帶著微笑,生活態度非常積極。每次與信徒們開示時,他總會說:“人生中有那麼多的快樂,所以要樂觀地生活。”
雲照禪師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染著身邊的人,所以在眾人眼中,他儼然已經成為快樂的象征。可是有一次雲照禪師生病了,臥病在床時,他不住地呻吟道:“痛苦啊,好痛苦呀!”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寺院,住持聽說了,便忍不住前來責備他:“生老病死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個出家人總是喊苦,是不是不太合適?”
雲照禪師回答:“既然這是必不可少的經曆,痛苦時為何不能叫苦?”
住持說:“曾經有一次,你不慎落水,死亡麵前依然麵不改色,而且平時你也一直教導信徒們要快樂地生活,為什麼一生病就反而一味地講痛苦呢?”
雲照禪師向住持招了招手,說:“你來,你來,請到我床前來吧。”
住持朝前走了幾步,來到他床前。雲照禪師輕輕地問道:“住持,你剛才提到我以前一直在講快樂,現在反而一直說痛苦,那麼,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說快樂對呢,還是說痛苦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