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與痛苦沒有對錯。生活本來就是有苦樂兩麵。苦的時候要提起快樂,快樂的時候也應該明白還有苦。隻顧捧著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一味抱著冷冰冰的痛苦,又會苦不堪言;所以,人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不是我們每個凡夫都能得到的,但卻可以追求。人這一生,快樂與痛苦相伴而生,若一味享受快樂的精彩,必然會在安逸的陷阱中喪失警惕;若長期沉溺於痛苦的深淵,又將在絕望的泥沼中無法自拔。生活總是苦樂參半的,不要期待隻有快樂而沒有痛苦,也不要偏執地認為生活毫無快樂可言。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裏沒有摻雜任何雜質,就能夠長久地保持潔淨的狀態,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了一些酸甜苦辣的東西,這杯水很快就會變質。坦然地麵對人生中所有的苦與樂,正視快樂,不回避痛苦,在快樂中保持清醒,在痛苦時積極應對,這才是智慧的處世態度。
禪悟人生
禪宗追求大悲無淚,大笑無聲,悲與笑都是人的主觀情緒,從出生到離世都將與人相伴相隨。這也是一種無法擺脫的苦處。人生無常,無常則苦。苦與樂並非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和諧統一的,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
第九節 所有的苦難都值得感謝
雨果曾經寫過:“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的垂青。”隻要一個人是活著的,他的前途就永遠取決於自己,都隻係於他自己身上。而依賴作為對生命的一種束縛,是一種寄生狀態。
人生路上充滿了鮮花,也充滿了荊棘;充滿了幸福,也充滿了痛苦。不測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學業的失意、疾病的折磨、自信的受損、親人離去的悲痛……在踏上人生路途的時候,我們就該明白前途的坎坷。
從前,某處住了一位單身漢。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哪怕隻有一次也好。於是,他日複一日地向神靈祈禱。有一天他的誠意終於得到了回報。
某夜,突然傳來一陣敲門聲:“奇怪,這麼晚了會是誰呢?”他雖然覺得納悶,但依然把門打開。門外站著的是一位名叫“吉祥”的幸福女神,他興高采烈地請她入內。可是,美麗的幸福女神卻指著她身後的另一位女子說:“等一下,這是我的妹妹,我們是一起出來旅行的。”他驚訝地看著這位奇醜無比的女子,疑惑地問吉祥:“這真的是你的親妹妹嗎?”
“是呀,我剛才不是已經介紹過了嗎,她是不幸女神‘黑耳’。”
他聽了之後連忙說:“請小姐進屋裏來坐,不過,還是請令妹先回去。”
“真是豈有此理!我們不論走到哪裏,都是在一起的,我怎麼可以單獨留下來呢!”
他猶豫著,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吉祥”說道:“若有不便,我們隻有告辭了。”
最後,他不知所措地望著姊妹兩人離去的背影。
這是《大般涅經》中的一個故事。這個單身漢拒絕了不幸,也就拒絕了幸福。這就好像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不願體驗路中的風雨。然而,但凡對生活有超然領悟的人都知道,隻有在風雨中才能體會人生。
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出成就。”將希望寄托於他人的幫助,便會形成惰性,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將希望寄托於某種強大的外力上,意誌力就會被無情地吞噬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