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智慧禪:舍得放下,身輕心安(1)(1 / 3)

第一節 放下“我”的觀念

佛法六度萬行當中,布施為首。生活在萬千世界,一次醉人的回眸,一個深情的擁抱,都是一種給予。隻要是真誠的給予,便是佛家所言之“布施”。

放下“我”的觀念,放下對“我”的執著,甚至放下對“法”的執著。把一切放下,徹底放下,才能承擔起“建設世間和拯救世間”的責任,才可解脫自己,解脫世人。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一個人從出生後發出第一聲啼哭,到去世時留下最後一抹微笑,幾十年都無法逃避重重劫難。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脫,而佛教的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

解脫可以分為身體的解脫和心靈的解脫,也就是肉體的自由與心靈的自在,其中心的解脫比身體的解脫更為重要。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抱怨學業不順利,抱怨生活節奏太快,抱怨工作太累,這些人身在牢籠之外卻將自己的心困在了牢籠之內;而還有些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夠保持一顆從容淡定的心,欣賞明媚春光,聆聽蟲鳴鳥語,享受柔和微風。

道信第一次見到三祖僧璨禪師時,施禮問道:“大師慈悲,請您指點我解脫的方法。”

僧璨禪師並未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反問道:“誰把你綁起來了呢?”

道信不明僧璨禪師為何會發此問,於是恭恭敬敬地回答:“沒有誰捆綁弟子。”

僧璨禪師微微一笑,說:“既然沒有人把你綁起來,你又為何要求我幫你解脫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頓時開悟,後繼承僧璨禪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第四祖。

開悟之前的道信向佛之心是虔誠的,所以他寄希望於禪法,希望能夠學習僧璨禪師的解脫法門,隻是他並未領悟到是自己的心束縛了自己,喪失了自由。心不自在,即使肉體進退自如,也依舊會掙紮於痛苦與困惑之中,“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由此可見,若想求得解脫,必須保持心靈的自由。

但是,即使自由與解脫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不能簡單地在這兩者之間劃上等號。佛教追求的是一種“無我”的超脫,一旦心心念念的都是“我要自由,我要解脫”,那麼,他所實現的解脫就是有局限的。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道元禪師,他年輕的時候希望能夠求取正法,所以就獨自遠行,曆經艱辛到西方求經。十年後道元禪師回到國內,人們關切地問他在外十年,是否求得了真經?道元禪師開心地說:“我知道了眼睛是橫著長的,鼻子是豎著長的,所以我就空著手回來了。”

眾人聽了都捧腹大笑,而笑過之後卻陷入了沉思。

眼橫鼻豎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客觀存在,而未得究竟的人終不能領會其中的妙處,道元禪師心中已然覺悟,所以能夠在曆經萬難之後,兩手空空而透徹真諦。這則著名的禪門公案應對我們有所啟發。

修持的程度不同,自在的程度也就不同,因而解脫的程度也會不同,真正的解脫是一種達到極致的自在。

禪悟人生

有時候,限製我們走向成功的,不是別人拴在我們身上的鎖鏈,而是我們為自己設置的那個局限。高度並非無法超越,隻是我們無法超越自己思想的限製,更沒有人束縛我們,隻是我們自己束縛了自己。

第二節 舍了就是得了

布施不但是給予他人,也是給自己一個體驗,一個隻有通過幫助別人才能體驗到的快樂機會。布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使人間充滿溫暖。

人常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可見,金錢對於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但是人切忌將錢財看得過重,更不要去刻意追求。正確對待身外物的姿態,應當是懂得接受,懂得放手。

有一則關於佛陀住世時代一個乞婦的故事。

乞婦是當時印度最窮的乞丐之一,因為她不但生活窮苦,甚至連心靈也很貧乏。她貪求很多東西,使她愈發覺得自己貧困不堪。有一天,她聽說佛陀被須達長者(即給孤獨長者)請去。須達長者很富有,並且樂善好施,因此她決定也跟著去,因為她知道佛陀一定會將剩下的食物分給她。

她參加了供佛齋僧的典禮,然後坐在那裏,一直等到佛陀看見她。佛陀轉向她,問:“你想要什麼嗎?”

佛陀當然心知肚明,這麼問隻不過是要讓她承認並親口說出來罷了。於是,她回答:“我要食物,我要你將剩下的食物給我!”

佛陀說:“可以,不過你必須先說‘不要’;我給你的時候,你一定要拒絕。”

可是當佛陀將食物遞給她時,她發現說“不要”非常困難,這時她才明白,原來自己一生都沒有說過“不要”!不論誰給她任何東西,她一向都說:“好,我要!”因此,她覺得說“不要”太困難了,這兩個字對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終於說出了“不要”二字,佛陀於是將食物給她。

如此一來,她對於自己內心真正的饑渴是想有、想要、想抓取、想占有的欲望恍然大悟。

想要度人,先求自度。私心太重,貪心太足,何談度人?然而,私心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如果一個人私心太重,任貪婪作祟,不但快樂會隨之消失,疑慮和憂愁也會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