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境界禪:淡定,別讓外界浮躁了自己(3)(1 / 2)

生活在現代文明之中的人,心靈都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物質塵垢,洗去心靈的塵垢,就能夠以一種輕鬆快樂的心態去直麵現實。其實,對於俗世中的人來說,淨心並不玄妙,它實際上就是生命的一種積極、快樂、簡單的狀態。隻要注重加強自身的心靈建設,持續不斷地淨化心靈,你就一定能夠得到單純而簡約的幸福。

禪悟人生

如果心靈是汙濁的,人的道路就會坎坷不平;如果心靈是清淨的,人的道路就會寬廣平坦。人當心如止水,但是止水並不是死水,心靈要如活水般清澈幹淨。

第九節 心靈純潔,煩惱纏身亦自如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像水一樣,隨著地勢的起伏改變著自己的形態,另一種人則像水晶,內心晶瑩透徹,卻銳利堅硬。第一種人隻能讓自己隨著世界變化,第二種人則會讓世界因自己而改變。

一位佛學大師說過:“人越是獨立,就越是不會受到外界的幹擾,內心也就越平靜祥和。”言下之意即是指,隻要心不動,即便有三千煩惱絲纏身,亦能恬靜自如。生活的智者總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閑靜淡泊之心,寄寓靈魂。後者雖因忙碌而身體勞累,卻因為時時有著一顆清靜、灑脫而無求的心,便很容易能找到自己的快樂。

身在俗世,卻能心安身安,著實是一件不容易實現的事。這需要我們轉換對生活的態度,持一顆清靜的心,帶著激情去生活,將眼前的每一件事當作一種修行,把生活和修行完全結合起來,在忙碌中實踐並體驗生活。

釋迦牟尼身為太子時即聰慧過人,孔武有力,並完成了語言、文學、哲學、數學、天文、技藝、軍事等學科的學習,成績優異。後來他為了追求人生真理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的尊榮,衝出五欲享樂的牢籠,出家參學,甚而赴雪山曆經六年苦行。

當他發現印度盛行的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時,遂下山於菩提樹下立下誓願:若不悟道不起於座。七日後終於悟道成佛。成佛後他不是自圖清寧,而是悲憫於生老病死苦海和貪嗔癡三毒熾盛,陷於邪知邪見迷霧之中的芸芸眾生。他不辭艱辛遊化五印,廣泛接觸、化導社會各階層人士。

其弟子不僅有王公、大臣、後妃,也有屠戶、妓女、土匪與奴隸;不僅有博學之士,也有數月學不會一偈的文盲;不僅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頑皮的童子。他組建起一千多人的龐大僧團,雖深受弟子們的推尊敬禮,卻從不以統攝者自居,說“我亦在僧數”、“我不攝受眾”。他不僅給弟子們以言教,還予以身教,如服侍病比丘洗滌,給盲比丘穿針,為弟子裁衣,向小比丘懺摩(意思是說請你容恕我);或掃地或汲水或修房,完全將修行與人間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才有佛教的大行於天下的前因後果。

釋迦牟尼為了實現自己的信仰,不怕苦,也不計繁雜勞碌的各種修行苦役,虔誠地投入到忙碌的生活中,就是因為他的心中有清靜的力量。他用這種力量去享受生活,放慢了自己心靈的腳步,把生活當成一門藝術來細細品味。因此就算生活的外在是忙,可心靈始終是豐盈的,內心也是平靜而安詳的。

心靈純淨的人,往往是精神潛能真正覺醒的人。他們那些美好的夢想和執著的信念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所以能四兩撥千斤般創造奇跡。他們強大的影響力與單純的個人魅力常常形成一種怪異的對比,那天真爛漫的生活和無憂無慮的心態使他們宛若孩童,但思想的感染力和舉手投足間的偉人風範卻令人心生豔羨。

禪悟人生

人的心靈就是一方廣袤的天空,它包容著世間的一切;心靈是一片寧靜的湖水,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它輝映出一個繽紛的世界。心中有清淨,就算是忙,也永遠是氣定神閑的忙。

第十節 世事無常,不必掛懷

生命過去了一天就少了一天,我們應當選擇從容自在的態度,不必記掛著無常的人生,每日都想著精進修為,才能充分利用生命的能量。

生死幻滅,須臾無常,衍生了多少段悲歡離合。擁擠的街道,匆忙的人群,與你擦肩而過的緣分,與你錯位的生命軌跡,造就了世間的狼藉。多少人苦苦哀求,不希望離開心中所愛,多少人幾乎瘋魔,因為不得不舍下自己的擁有。於是,一幕幕人間悲劇,化作了人間地獄,令人不能擺脫。

佛陀在羅閱國的竹林精舍時,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偕同弟子至城中開示說法。結束後,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見一人趕著牛群回城。牛群一路上跳躍奔逐,彼此還不時以牛角互相抵觸。佛陀見到此景,有感而發,說了一首偈子: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亦養命去,千百非一,族性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熒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