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境界禪:淡定,別讓外界浮躁了自己(2)(1 / 2)

佛經雲:“心包虛,量周沙界。”如果你能把虛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天空一樣廣大。無論榮辱悲喜、成敗冷暖,隻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風雨不驚。

第六節 事在人為,禪在人心

隻要有一顆不斷追求禪理的心,在哪裏修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人人都能夠有仁心,做仁事,那麼,入世則能仁慈仁孝,出世則能夠仁愛仁德。

有人認為,隻有完全脫離了現代生活的凡塵俗世,才能真正參禪修行,其實不然。參禪首在修心,不離入世,不廢出世,出世與入世非但沒有絕對的界限,而且是相輔相成的,須臾不可離。

倘若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必將陷於生活的繁瑣和苦惱之中,在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裏糾纏輾轉,難以超脫出來;反之,若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自恃清高,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去做一點入世的、利於社會的事情,到頭來也隻能是閑白了少年頭,這樣的出世又有何意義呢?因此,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立足於塵世,心懷著出世的追求,同樣也能很好地修行。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看到有一個青年在池塘裏打水車,無相禪師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不過,我出家後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讓我無牽無掛,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無相禪師問道:“最了解水車的人,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麵,會怎樣呢?”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水車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衝走;同樣,水車若完全離開水麵,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說道:“車與水流的關係不正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保不會被紅塵的潮流衝走;倘若全然出世,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所以,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

入世與出世不是截然分開的,出世是為了更好地入世。修學佛法也並不一定要離塵出家,在家之人同樣可以用佛法來指導人生,利益世間。正所謂“眾生無邊誓欲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有誌於修學佛法者,皆需發大菩提心,立此四宏願,自勵精進,無量世中。懷此宏大心願,永不退失,紅塵也好,隱世也罷,隻要是濟世利人之事,都可攝入佛道之中。行雲流水,澤被群生,無住無著,無我無人。隻要眾生得益,管他是水是雲。

禪悟人生

真正噸悟之人,在紛亂塵世中,也能如風一般自由來去,如“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係;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幹”。

第七節 佛光在心,即可得佛

坦然接受生活的悲喜苦樂。隻要生活中時刻充滿陽光,又怎會有陰霾肆虐的機會?要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好。

《華嚴經》中有這樣一首偈語:“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這是一種清靜美妙的境界。意即,如果我們能保持心靈平淡清靜,那麼佛性自顯。

那些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寄托在外物之上的人,幸福的大門不會向他打開。希望自己幸福嗎?我們完全可以自己選擇。隻要心裏滿足,即可獲得快樂與幸福。

月圓之夜,老禪師覺得自己快要離世了,於是將他的三位弟子叫到身邊說:“我這裏有一枚銅錢,你們出去買一樣東西來填滿禪房吧。”兩個弟子領了錢出去了,第三個弟子卻隻坐在禪師身邊。

不一會兒,第一個弟子回來了。他對禪師說:“師傅,我買了十車幹草,一定可以填滿禪房了。”老禪師聽後默然不語。

又過了一會兒,第二個弟子回來了。他什麼也沒說,隻是從袖子裏取出一根蠟燭,然後點亮。老禪師見後口念:“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