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戒除急躁,人生可以不浮躁
機關算盡賺來廣廈千幢,不過眠一席之地,耗心竭智爭得鍾鳴鼎食,無非食一日三餐。了解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人生的大事。
做人亦如念佛,隻有靜下心來,戒除浮躁方可功德圓滿。因此,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該隨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浮躁,隻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才是處世之道。
浮躁,乃輕浮急躁的意思,它往往是造成人們做事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常見原因,他們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做起事來既無準備,也無計劃,隻憑一時的心血來潮就動手去做,他們恨不能一日千裏、一蹴而就,但卻往往事倍功半,其結果隻能與理想背道而馳。
弘一法師在念佛一事上就最講求戒躁。他十分痛疾浮躁,認為沒有一個人不能念佛,因為不認識字的人完全可以先聽大家念,一邊聽一邊學,口舌不靈便的人則可以跟在大家後麵慢慢地念,而懶惰的人也可以被大家一起念佛的積極性所感染,從而和大家一起念。那些念不好佛的人往往都是由於過於浮躁而導致的。所以隻要大家都靜下心來努力去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一位學僧問禪師:“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禪師說:“十年。”學僧又問:“要十年嗎?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的話,又需要多久開悟呢?”禪師說:“得要二十年。”學僧很疑惑,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隻為禪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學僧驚訝道:“為什麼?”禪師說:“因為你隻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
禪師的意思是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的確,想要成就一番偉業,關鍵在於戒除急躁,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做好某件事,你越是急躁,就會在錯誤的思路中越陷越深,也就越難擺脫痛苦。
然而,當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也許當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隨主流而不求本質。”在追求的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最根本的目的,轉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話所說,瞬間的成就可以使人獲得短暫的名利,但如果談起永恒,無非隻是皮毛。如果我們想真正去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的牽製,戒除急躁,明確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品味過生活的緊張與焦灼,人們的心情開始變得浮躁不安,可是有時候,急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因此,與其讓急躁的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讓我們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心情浮躁就像水溫不夠,水溫夠了茶香自會飄散而出,人隻有沉穩下來,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禪悟人生
不管世界多麼浮躁,我們的內心可以是安靜的。人們往往認為世界的紛繁複雜是外在的存在,卻不知道那隻是人心裏的映射,正是你心裏在喧鬧,這個世界在你的眼睛才是一個喧鬧到無法忍受的世界。
第二節 不禪不動即如如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些刻意強求的東西或許我們一輩子都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東西往往會在我們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因為生命是偶然和必然的機緣,也是內心得自由的體現。
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有隱於野的心境,入於市的淡泊,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就會快樂逍遙。
法融禪師是禪宗牛頭宗的創始人,據說他在金陵牛頭山修行時,山中經常出現百鳥銜花的奇景,還有很多野獸在他身邊安棲。四祖道信禪師深感好奇,於是親自前去拜訪。
道信禪師看到法融禪師在那裏端坐不動,於是問道:“你在做什麼?”法融禪師說:“觀心。”道信禪師說:“觀的是何人?心又是何物?”法融禪師心中一驚,知遇到了高人,問道:“大德在何處修持?”道信禪師說:“我無所住。”法融禪師問道:“你可知道道信禪師?”道信禪師說:“你為何問到他?”法融禪師說:“我仰慕他很久了,希望與他共同探討佛理。”道信禪師說:“我就是。”法融禪師說:“您因何屈尊來到我這裏呢?”道信禪師說:“我隻是來拜訪你,你可有地方讓我歇腳呢?”法融禪師說:“當然有。”於是將道信禪師引入庵所,在庵內見到虎狼。法融禪師說:“原來虎狼還在這裏。”道信禪師突然反問:“你不是說你在觀心嗎?”他的意思就是說,法融之前在觀心,此刻卻觀的是虎狼,很顯然修行不夠。法融禪師無以言對,道信禪師於是寫了一個“佛”字送個他。法融禪師看了這“佛”字,感到寶相莊嚴,心中戚戚然,請求道信禪師說法。道信禪師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法融禪師瞬間開悟。從此以後,山中再無百鳥銜花的奇景出現。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就是說,要開悟,既不能沉迷於物象的表麵,期待鳥獸朝拜這些情景;也不能執著於“佛”這一字,觀之怵然。百千佛法都在人的心中,從心出發,才能開悟。後來人們觀此公案解釋說,修行禪法時,沒有百鳥銜花要比百鳥銜花的境界高出一層。這是因為,由於內在不夠豐沛,才需要外在的繁華來彰顯。如果內心圓滿,有鳥無鳥沒有區別,這就叫心無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