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因為心中無法保持淡泊的境界,因而難以把握“身在俗世,心卻出離”的境界,所以滿心紛亂。然而,世相再繁華,不過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就像月亮再美,也不過是冰涼的,無法化作拯救世人的慈悲。因而,與其為了物質不夠而摸爬滾打,還不如以閑看清風白雲的心境生活。
禪悟人生
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空,既然是空,還要求什麼果?不求清淨不求空,“隻緣無事可思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就能達到“不禪不動即如如”的大境界。
第三節 心中多一分平和,生活多幾分愜意
修行本身是一個不斷提高,求得證悟的過程,個中妙趣恐怕隻有最終得道的人才能領悟,大多數人最初體會到的多是課業的枯燥,戒律的刻板和因果的乖謬。
現實生活中,視力比較差的人聽覺與觸覺往往敏銳,如同渾身有眼,也就擺脫了對眼睛的依賴。所以在實際的禪修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隨時保持這種狀態,才能更快地接近禪的深層次,才能真正洞悉禪的奧義,就如真正的禪者,不思不慮,反而洞悉一切。
在實踐過程中,修行者務必保持良好的心態。倘若因此心生倦怠,之前的所有修行都將如竹籃打水,所以,虔誠的向佛之心和修行誠意是賢者皆有的品性。
聖嚴法師開始隨東初老人修行時,住在文化館內一間很小的房間裏。生活固然清苦,但聖嚴對修行與學習充滿向往。然而,東初老人似乎並不急於向他傳經授學。
剛剛安頓下來,東初老人說:“聖嚴,我知道你愛好讀書和寫作,所以需要更多的空間,你搬到隔壁的大房間去吧!”
聖嚴法師非常高興,很快就把自己的衣物搬到了大房間裏。哪知第二天東初老人就對他說:“你業障太重,恐怕沒有足夠的福澤來享受這麼大的房間。你還是搬回小房間去吧!”
雖然心中稍微有些不滿,但聖嚴法師還是照做了。他本以為搬回小房間之後就能夠隨師父參禪了,但沒想到東初老人又提出讓他搬回大房間。
這一次,聖嚴法師盡量克製著自己的氣惱,平心靜氣地對東初老人說:“師父,我可以住在小房間裏。”聽到這話,東初老人嚴厲地斥責了聖嚴法師,並要求他遵照自己的指示。
隨後的日子裏,依照師父的要求,聖嚴法師不斷地從大房間搬到小房間,又從小房間搬回大房間。他也曾表達過抗議,但出於對師徒倫理的重視,他最終還是選擇服從。
終於有一天,聖嚴法師突然領悟到這也許正是東初老人鍛煉自己心性的一種方式。於是,他不再抗議,而是心平氣和地搬來搬去。當他不再猶豫,不再不滿,也不再惱怒後,東初老人就讓他住定不動了。
不同的人會從法師的這段經曆中得到不同的啟示:有的人看到的是東初老人的嚴厲,有的人看到的是修行的不易,還有人看到的是聖嚴法師心態的變化。修行枯燥並且艱難,生活也大抵如此。我們可以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境遇都當作一場修行,通過每件小事去磨礪心智,陶冶品性。秉持一顆虔誠的心,多一分平和,生活多幾分愜意,修禪之法也會多幾分精妙。
古人雲:“朝聞道,夕死可矣!”佛祖為了求得佛法而甘願獻出自己的血肉,以此獲得真理和智慧。一個洞悉了人生百態,達到智慧圓融境界的人,又怎麼會在乎追求真理之路的艱辛或者自身的安危呢?對於他們而言,真理和智慧的價值遠遠高於生命本身,而一個掌握了真理的人,必將是一個快樂、生命充實而豐盛的人。
禪悟人生
當人們沉溺於無端的苦惱,或受困於內心衝突的煎熬時,總是會渴求內心的平靜。而唯有激發心靈深處的觸角,讓自己對寧靜有一個全新、真實的理解,才能找到人生的真實意義。
第四節 不遷怒,即為做人的最大涵養
人如果能夠做到不遷怒,就是道德完善的一個重要標誌。不能控製自己的脾氣,小則使人際關係緊張,大則導致事情的失敗。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遷怒於人,是做人最大的涵養。不遷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需要極高的修養。我們常常會看到“遷怒”的現象,有的時候明明是自己在外邊受了氣,卻把心中的不快發泄在親人的身上;有的時候心情不好,控製不住內心的火,就亂發脾氣,惹得大家的關係緊張;有的時候,甚至采取報複的手段。
有一個愚笨的人每天都鬱鬱寡歡。鄰居十分好奇,就問他:“是有什麼不能解開的心結嗎,為什麼每天都悶悶不樂呢?”
這個人說:“在我的心中有一團火,每天都冒得很高,所以我很生氣。”鄰居問:“這是什麼樣的一團火,竟讓你每天都生氣?”
“怨恨的火。有一個人,他老是在我的背後說我的壞話,甚至罵我,詆毀我。隻要一想到他,我就特別的生氣,恨不得讓他去死,不得好死!”他惡狠狠地說道。
鄰居說:“你就為了這麼簡單的事情而生氣呀!”
他聽到後,趕緊問鄰居:“簡單?你有什麼辦法嗎?”“辦法是有的。”鄰居說,“但你要付出代價。”他說:“代價我不怕,隻要讓我稱心如意,把那個人整到悲慘,整到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