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告訴他,用催符咒的辦法,可以導致對方精神錯亂,最後會發瘋,甚至死亡。他聽到這個辦法後,很是開心,當下便下決心要學催符咒。
鄰居又強調學習這種符咒會對自己造成不利。這個愚癡的人拍拍胸口,高興地說,“不對這個人進行報複,我心會不甘,那麼我每天都會很痛苦。所以,我一定要去學。”
從那以後,他開始練習符咒,每天都念,每天都學。但是,有一天,他自己的精神突然間混亂了。腦子裏都是要報複對方,害對方的想法,眼前也盡是那個人的身影。沒過多久,他開始發狂。最後,自己倒變成了一個精神病。
佛陀說:“嗔為毒之根,能滅一切善。”當一個人嗔心一起,所有的善念都會被遮蓋。還會遷怒到身邊的人和物。遷怒一般都有一個規律,即遷怒於弱者,遷怒於物,遷怒於對自己沒有巨大威脅的對象,來尋求所謂的平衡,其實這是一種陰暗的心理。
遷怒是一種掠奪,情感的掠奪。遷怒者往往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顧忌被遷怒者能否接受。遷怒者霸道,而被遷怒者無辜。當然每個人都可能曾是被遷怒的對象,而同時又是遷怒者,這種角色之間的轉換給人帶來的心理損害是很大的,甚至無法彌補。
衝突總是不可避免的,少一份遷怒,就會多一份寧靜,就會多一種美。適當的放開胸懷,把目光放遠,學會釋懷,學會淡定,這樣你就會少了很多壓力。身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你幸福的源泉,隻要你敞開心扉,隨手抓住的就是快樂。
禪悟人生
佛家對於“和”的理解,是一切平順,在不惹天怒人怨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忍讓,以達到彼此交往和氣共融的狀態。“恭敬而不符合禮就會勞倦,謹慎而不符合禮就會畏縮,勇敢而不符合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符合禮就會尖刻傷人。”
第五節 寬容自己更重要
佛經中說:“清淨心植眾德本。”一切功德從清淨心中來,清淨的一個含義就是“不可測、無障礙”。如果人對於外界的事情心有掛礙,並由此生出懊惱心、歡喜心,那麼這顆心就失去了它的本來麵目。
一個佛教徒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對我不懷好意,我將慷慨地施予我的包容、仁愛之意。他的邪惡意圖越強,我的善良之意也就越多。”把排斥變為寬恕,把傷害變成祥和,把懲罰化為溫暖,這的確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用寬容之心對待傷害自己的人,會讓你的人生更加從容。
寬容,不僅僅是要寬容別人,更要學會寬容自己。
從前,在舍衛國裏住著一個老人,他和兒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後來老人受到佛陀教義的啟發,就和兒子一起出家,老人當了比丘,他的兒子當了小沙彌,兩人成為師徒。
這天,老比丘帶著小沙彌一起出去化緣,師徒倆不知不覺越走越遠,等他們想到要回去時,天已經快黑了。師父年紀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來攙著師父走。天色越來越黑,當他們來到一片樹林中時,天已經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了,隻能聽見師徒倆行走的腳步聲和樹葉的沙沙聲,還有從遠方傳來的各種野獸淒厲的叫聲。
小沙彌知道樹林中常有野獸出沒,為了保護師父,就緊緊抱住師父的肩膀,連扶帶推地快步向樹林邊緣走去。師父年老力衰,又東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動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個踉蹌跌倒在地,頭剛好磕在硬石頭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彌看到師父倒在地上,趕忙把他拉起來,可是見他沒什麼反應,才發覺師父已經死了,不禁大吃一驚,痛哭失聲。天亮以後,小沙彌獨自一人回到寺廟。
寺裏的比丘們知道事情的經過後,紛紛譴責小沙彌:“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親。”“就是說嘛,竟然把自己的父親推去撞石頭,真是個不孝子!”
小沙彌有口難辯,心中覺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訴苦。佛陀讓小沙彌坐下,說道:“你要說的話我全都知道了,你師父的死不是你的錯。”話雖如此,但小沙彌還是眉頭緊皺,無精打采的。
佛陀停了一會兒說:“孝順的兒子在無意中傷人性命,隻能算是一個意外,不能因此指責兒子是殺人犯,否則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彌聽得很認真,似乎有所感悟,就進一步問:“你使勁推你的師父,是怕師父遭到野獸的襲擊,想趕快離開樹林,並不是心存惡念,故意要傷害他的性命,是嗎?”
小沙彌點頭稱是。佛陀說:“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彌聽了佛陀的話,心中獲得安慰,從此更加勤奮修行了。
在生活中,每天都有瑣碎的事情發生。如果對待每一件事情,我們都在意,那麼我們的生活就很可能被這些小事情給拖垮了。適當的放開胸懷,給自己一片天空,把目光放遠,學會釋懷,學會淡定,這樣你就會少了很多壓力。身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你幸福的源泉,隻要你敞開心扉,隨手抓住的都會是快樂。
禪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