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境界禪:淡定,別讓外界浮躁了自己(2)(2 / 2)

此時第三個弟子站起身來,走到禪師麵前,將銅錢還給老禪師,說道:“師傅,我的東西也買來了。”說完,他吹熄了第二個弟子的蠟燭,一時之間,圓月的清輝灑滿了整個禪房,房中的每個人都沐浴在月光下。

禪房裏寂靜無聲。良久,老禪師口念一聲佛號後,說道:“幹草填滿了禪房,卻讓禪房變得不潔而黑暗;燭光不值一文,卻能讓充盈暗室;月光令玉宇澄清,天地明朗,月光即佛。不花一文而得我佛,實因心中有佛光。”

老禪師說完將袈裟披在第三個弟子身上,圓寂了。

佛光在心,即可得佛;心中滿足,即可得美好。所謂閑愁萬種,愁的是什麼呢?我們活在這世上,每一刻都有無限可能,每一刻都有無限美好。隻要心中有春天,哪一刻不是春意盎然?隻要在心田栽下美麗的花朵,哪一天不是最美好的花季?煩惱、憂愁都是落於鏡上的微塵,輕輕拂拭,心境便可光潔如新。

人們每天都忙忙碌碌,各種各樣的煩惱層出不窮:一個煩惱過去,下一個煩惱又來了。不要讓心靈裝滿無用的煩惱,嚐試在心田種滿美好的鮮花。當嬌美的花朵填滿了你的心,煩惱自然就被驅逐出境了。

不要太在乎生活裏的是是非非。佛說:“要試圖放寬心量,包容世間的醜惡。人家讚美我,我心生歡喜心,但不為歡喜激動,也許這歡樂之後,便是悲傷;人家辱罵我,我不加辯白,讓時間去考驗對方……”

禪悟人生

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處恬靜的中心,從不受外擾移動,像輪軸的數學中心點一般,永遠保持固定不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發掘這個內心安靜的中心點,並且定期地退到裏麵去休息、靜養、重整活力。

第八節 學佛在自心,成佛在淨心

學佛在自心,成佛在淨心。佛教的一切法門,主要是使人明白自心,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主要是使人清淨自心。

一位居士說:心與佛土,非為二事,因山河大地,盡是心中一點微塵。更應知此心非指身中之心髒,乃指無形之心性。此心性自多劫以來,為一切煩惱密密染汙,所以不淨,故有種種之汙穢現相。如水腐孑孓生,木腐菌黴生,水木不腐,方是好水好木,心斷煩惱,便是淨心,自無汙穢現相。

釋迦牟尼到了一個叫逝多林的地方,他看見地上不是很幹淨,於是立即自己拿起掃帚,準備清掃。這時,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葉阿難陀等都聞訊趕了過來,看到佛祖親自掃地,於是大家都紛紛效仿佛祖,一起掃地。

掃完後,佛祖和眾弟子一起來到食堂,坐了下來。這時,佛祖說道:“其實,掃地有至少五種好處:一是可以讓自己的心更加清淨,二是可以讓他人的心更加清淨,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五是培養一種美好的品德。”

對於普通人來說,掃地是一件枯燥勞累之事,但對有心人來說,掃地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人的心靈變化是無限的,肮髒的心靈產生出肮髒的世界,純潔的心靈產生出清淨的世界,這正是“心淨則佛土淨”的含義。

佛陀所創造的世界,是脫離了煩惱的清淨世界,所以他解脫了一切煩惱。

在一座縣城裏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其抽枝發芽,也不見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路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著字,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中有一位將軍在這小城紮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隨後這位將軍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後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