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境界禪:淡定,別讓外界浮躁了自己(3)(2 / 2)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畢,就座後,阿難即稽首請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說的偈語,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義理,祈請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回來的路上,你是否見到那位牧牛人趕著牛回城?”阿難回答:“是的。”

佛陀接著說:“這群牛的主人是屠戶之家,原本養了上千頭牛,為了讓牛健壯肥美,屠戶雇人天天牧放這群牛到牧草豐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選最肥壯的牛,宰殺賺錢。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這群牛已經被宰殺超過了半數,然而,這群糊塗的牛兒卻渾然不知,依舊每天開心地吃草玩樂,或與同伴爭鬥。我因為感傷它們如此無知,所以才會說此偈語。”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開示:“不僅群牛如此,世人也是一樣,不曉得無常的道理,執著地認為有一個實有不變的‘我’存在,每天隻知貪圖五欲之樂,更為了永不滿足的欲求彼此傷害。當無常來臨之際,又無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輪回的深淵,生生世世無法出離。所以,世人又與這群牛有何差別呢!”

是啊,很多人從生到死都像是在夢中一樣,忙忙碌碌,又吵又鬧,煞有介事。有的是身在鬧,有的是心在鬧,有的是身心皆鬧。但是整個世界以及世間的一切,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沒有永恒的東西,人有生老病死,這些都是無常。

佛法講“無常”,指的是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不變的,隻有“經常在變”這個原則永遠不變,所以無常就是永恒。假如有一天眾生能夠認識並接受這個事實,就能夠明白他們心中的欲望皆是妄念,他們所執著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想到這些而放下執著,他們才能得到解脫。

禪悟人生

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在浩瀚的宇宙麵前,生命不過是須臾一瞬,注定要受無常的顛簸。所以世人要修行,一旦開悟,從夢中醒來,心中便會開闊明澈,再無掛礙,對生死、自我也將不再執著。

第十一節 安住當下,讓心靈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放下欲望,還原生命的本源,讓一切都恢複簡單的麵孔。其實生活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隻有我們的內心。所以,要想恢複簡單的生活,必須從心開始。

伊索有句話說:“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的確,人生的沮喪很多都是源於得不到。我們每天都在奔波勞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裏的欲望,但是那些欲望卻像是反方向的溝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心下清淨,不為環境所左右,正是修行的秘要。

弘一法師修行的是律宗,克己甚嚴。法師長期堅持日食一餐、過午不食的戒律,而且他隻吃蘿卜白菜之類的便宜蔬菜,不吃價格昂貴的冬筍、香菇等素饌。

法師還視錢財如糞土,對於錢財,他隨到隨舍,不積私財。據說曾經有一次,夏尊贈給他一副美國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鏡,他馬上將其拍賣,賣得五百元,全部送給泉州開元寺購買齋糧。

其實弘一法師家庭環境十分優越,他的父親去世時,甚至連直隸總督李鴻章都來操辦喪禮,可見家族之豪富。當他留日歸來後,家族事業即告破產,富貴日子一去不返,經濟條件一落千丈。但他依然安然度日,靠工作養活家人,還不時擠出一部分錢接濟貧困學生,真正做到了隨遇而安。

待到開悟出家時,弘一法師更是決絕,不僅舍棄了家庭,還把自己的財物奉送出去,其中有很多珍貴的書畫。比如他贈送給北京美術學校極其珍貴的西洋油畫、美術書籍能堆滿半個屋子,送給杭州西泠印社的是多年積下的印章,送給同事夏尊的是平生所藏字畫,甚至連收集的音樂、書法作品都分給了學生,真所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法師真正做到隨緣、隨心,不因為家庭的變故而心態不平衡,或是覺得自己一介富家公子做了和尚就要搞特殊。法師將自我完全投入到當下的生活,心在蓮池,縱使有風經過,也不會驚起漣波。

弘一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宗師,與其“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的信條是分不開的。

禪悟人生

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不一定全壞,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隻有每個人在苦樂麵前表現出的不同態度,而這種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