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譯本裏研究佛教的禪法(1 / 3)

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所謂“禪法”是些什麼東西,應該用敦煌、關中、廬山三處所出的禪經作研究資料;3世紀以前所譯的禪書太簡單了。

《坐禪三昧經》說五門對治法,我們用作禪法的綱要:

(1)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

(2)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

(3)多愚癡人,思維觀因緣法門治。

(4)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

(5)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

“等分”二字不明,辭典也沒有說明。細看文義,似是指那些兼有淫欲、瞋恚、愚癡、思覺各病,成分略相等的人。經文又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當教一心念佛三昧”。故知“等分”是兼有以上種種病的重病。

先說“不淨觀”。《禪經》雲:

修行愛欲增,應往至塚間,取彼不淨相,還來本處坐。所見諸死屍,我身亦複然。

一心內觀察,如彼塚間相。彼為我作證,由是得真實。已得真實相,不複起邪念。(卷三第九)

這是很淺近的說法。又如教人觀察:

從足至發,不淨充滿: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筋脈骨髓,肝肺心脾腎胃,大腸小腸,屎尿演唾汗淚,垢蚧膿腦胞膽痰水,微膚脂肪腦膜,身中如是種種不淨。(《三昧經》上)(此名三十六不淨)

不淨觀為印度宗教的一個發明;其說有粗有細,粗者略如上說;細者分析人身一切骨節,筋脈,九十九萬毛孔,每一毛孔內八萬侵食細蟲,——這樣分析,不是為生理及醫學,乃是要人了知人身不淨,“生死內外,都是不淨。”《禪經》雲:

五欲亦五壞,隨病而對治;相對真實相,修行正觀察。“色變”若“離散”,“威儀容止滅”,“羸朽”及“磨碎”,是名五種壞。此則自身中,無量諸境界:修行正憶念,悉能得自在。

不淨觀有時發生厭患,便可用“淨觀”對治,使人於不淨中看出淨相,“除肉觀骨”,“白骨流光出”,以至於“種種微妙色”,“處處莊嚴現”。

《禪經》說:

佛說不淨念,一切諸種子。世尊說貪欲,利入深無底,正受對治藥,當修厭離想。一切餘煩惱,悉能須臾治。(卷三,十一)

次說慈心法門。《修行道地經》雲:

修行道地建大弘慈,當何行之?

設修行者在於暑熱,求處清涼,然後安隱;在冰寒處,求至溫暖,然後安隱;如饑得食,如渴得飲,如行遠路疲極困甚而得乘車,然後安隱,……執心不亂,所可愛敬,親親恩愛,父母兄弟妻子親屬朋友知識皆令安隱;一切眾生諸苦惱者,亦複如我身得安隱;十方人民,悉令度脫,身心得安。欲使二親宗族中外悉得安隱。次念凡人等加以慈。普及怨家,無差特心,皆令得度,如我身安。(第六)

此經在別處(第八)說慈有四品:

一曰父母宗親,二曰中間之人無大親疏;三曰凡人眾庶;四曰護於怨家,仁心具足。

《修行道地經》有“忍辱”及“棄加惡”二品,與“慈心法門”有關,附錄於此:

設使有人撾罵行者,爾時修道當作是觀:所可罵詈,但有音聲,諦惟計之,皆為空無,適起即滅。譬如文字,其名各異,一一計字,無有罵聲。……譬如夷狄異音之人雖來罵我,譬如風響,是聲皆空。(忍辱品十三)

假使行者坐於寂定,人來撾捶,刀杖瓦石以加其身,當作是觀:名色皆空,所捶可捶,悉無所有,本從何生?誰為瞋者?向何人怒?(棄加惡品十四)

次說思維法門。思惟是觀因緣。十二因緣之觀省,分為三步:

若初習行,當教官:生緣老死,無明緣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若已習行,當教言: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若久習行,當教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三昧經》上)

次說安那般那三昧法門,即數息門。安那(ana)是入息,般那(pana)是出息。亦譯為安般。《三昧經》也分三步:

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

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

若久習行,數,隨,止,觀,轉觀清淨。

《禪經》分“數,隨,止,觀”四步。上文第一步“數一至十”即是數。第二步“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即是“隨,止”兩步。第三步即是四步合修。羅叉與羅什皆以“止觀”為一步,而以“還淨”為最後一步。

數息甚易明,不需細說。

“隨”者,《禪經》雲:

內外出入息,去則心影隨。……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

原注雲: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

隨隻是“念與息俱”,跟著氣息,跟到他所到處。

“止”者,“止心一處”;《禪經》雲:

安止極風處。

原注雲:極上下風際。

風即是氣息。

“觀”者,《禪經》雲:

修行止住已,種種觀察風。

諸書說“觀”,各有長處,不易合在一塊。《修行道地經》雲:

修行者已得相隨,爾時當觀;如牧牛者,住在一麵,遙視牛食,行者若茲,從初數息,至後究竟,悉當觀察。

此即是“止觀”,近於《禪經》所謂“止”。《道地經》接著說:

修行者已成於觀,當複還淨;如守門者,坐於門上,觀出入人,皆識知之;行者如是,係心鼻頭,當觀數息,知其出入。(二十三)

此即羅什所謂“轉觀清淨”,即《禪經》所謂“觀”。

《禪經》分“止觀”二事甚明白。他說:

修行觀若增,製之令以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從觀。(第五)

又說:

出息入息時,正觀無常相。息法次第生,輾轉更相因,乃至眾緣合,起時不暫停;當知和合法,是性速朽滅,法從因緣起,性羸故無常;一切眾緣力,是法乃得生,虛妄無堅固,速起而速滅……

修行如是觀,此則決定念。譬如運行天,息變疾於彼。決定無常想,修行趣涅槃……

於息能覺了,具足眾苦相。如是諦思惟,說名為決定。(第七)

《修行道地經》於《數息品》之外,也另有《觀品》,也是以無常一念為主(第二十四)。《觀品》列舉“五十五事”,明“身則本無。”如雲:

是身為聚沫,不可手捉;是身如海,不厭五欲;是身如江,歸於淵海,趣老病死;是身如糞,明智所捐;是身如沙城,疾就磨滅,……

《觀品》又雲;

修行者當以四事觀其無常;

一曰:所生一切萬物皆歸無常。二曰,其所興者無有積聚。三曰,萬物滅盡,亦不耗減。四曰,人物悉歸敗壞,亦不盡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