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譯本裏研究佛教的禪法(2 / 3)

頌曰:

人物雖有生,不積聚,不滅,

亦不舍眾形,雖沒而不滅。

雖終相連續,皆從四因緣。

觀萬物如是,超越度終始。

佛教本重智慧,故“觀”為極重要的一步。數息法門中所謂“觀”,範圍尚小,因息而推知萬法無常,便不止“如守門人坐於門上觀出入人”的觀法了。

梵文Samatha,譯言止;Vipasyana,譯言觀。《大乘義章》十曰:“守心住緣,離於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後來天台宗用“止”來包括數息法門的前三步,用“觀”來指後一步,而推廣“觀”義,包括智慧思惟。天台宗又有“六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這是強分《道地經》四步為六步:還是“反本還源”,淨是“體識本性清淨”。

次說念佛法門。《三昧經》分三步:

若初習行,令往觀佛像,相相明了,一心取持,還至靜處,心眼觀佛像,令意不轉;係念在像,不令他念。……如是不已,心不散亂,便得心眼見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

是時當更念佛初降神時震動天地,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小相;以至後來成正等覺,初轉法輪,……得至涅槃,佛身如是,感發無量。專心念佛,不令外念……如是不亂,便得見一佛,二佛,乃至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見之。既得見佛,當複念佛功德法身,無量大意,無崖底智,不可計德。……爾時複念……無量盡虛空界皆悉如是,……爾時惟觀二事:虛空佛身及佛功德,更無異念,心得自在,意不弛散,得成念佛三昧。

念佛法門大概是晚出的。然而這裏的念佛還與淨土一派不全同。這也是可以注意的。

以上述五法門,完了。次說習禪的結果,所謂“四禪”的境界。

(1)初禪 行者嗬棄愛欲,滅斷欲火,一心精勤信樂,令心精進,意不散亂,觀欲心厭,除結惱盡,得初禪定(《三昧經》下)。初禪相有多種,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等,是為十功德。(辭典八O九),

(2)二禪 初禪得力於“思力”居多,如不淨觀,慈心觀,念佛三昧皆是。此等名為“覺觀”,“因善覺觀,而生愛著”,故已得禪者,當除卻覺觀,始可入第二禪。《要解》雲:

覺觀惱亂,如人疲極安眠,眾音惱亂。……覺觀亂心,如風動水。……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於二禪。……以無覺觀故,內心清淨,如水澄淨,無有風波,星月諸山悉皆照見。如是內心清淨,故名賢聖默然。……定生喜樂,妙勝初禪。

(3)三禪 二禪已除覺觀,還有喜心。《要解》雲:

得二禪大喜,喜心過差,心交著喜,生諸結使。以是故喜為煩惱之本。……喜是悅樂,甚為利益,滯著難舍。以是故,佛說,舍喜得入三禪。……複次,喜為粗樂,今欲舍粗樂而求細樂,故言離喜更入深定,求異定樂。……第三禪身受樂,世間最樂無有過者。

(4)四禪 三禪舍了喜,還有樂在。第四禪就連樂也去了,《要解》雲:

行者依於涅槃樂,能舍禪樂。……若比丘斷樂斷苦,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第四禪名為真禪,餘三禪者方便階梯。是第四禪譬如山頂,餘三禪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禪佛說為不動處,……又名安隱調順之處。譬如善禦調馬,隨意所至。

《要解》雲:

行者得此第四禪,欲行四無量心,隨意易得;欲修四念處,修之則易;欲得四諦,疾得不難;欲得六通,求之亦易。

我們依此次第,說明禪法的功用。

什麼叫做四無量心?

一者慈無量,二者悲無量,三者喜無量,四者舍無量。

茲無量心與前麵說的慈心觀略同。《禪經》第十四雲:

……於一切眾生超法饒益心,修三種慈:廣大慈,極遠慈,無量慈;舍除瞋礙,住仁愛心,隨其所應,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與之,謂與種種法樂,修種種慈:先與在家樂,次與出家樂,次與禪定正受樂,次與菩提樂,次與寂滅樂。

《要解》雲:

念一城眾生,願令得樂;如是一國土;一閻浮提,四天下,小千國土,三千大千國土,乃至十方恒河沙等無量無邊眾生,慈心遍複,皆願得樂。

悲與慈有分別。《禪經》雲:

饒益眾生,說明慈心;除不饒益,說名悲心。……若先觀眾生受無量苦,起除不饒益心,然後見眾生除不饒益;除不饒益已,受種種樂——非興與樂也。是名悲心。

喜無量者,《禪經》雲:

修行於慈境界,以……一切功德饒益眾生;見一切眾生得法樂已,其心歡喜……念言快哉,永使安樂。

舍無量者,《禪經》雲:

謂平等清淨,離苦樂相。

什麼叫做四念處?四念處又名四空定,又名四無色定Eliot譯為四種Jrances

(1)空無邊處,又名虛空處,又名初無色定,《要解》雲:

……離一切色相,得入虛空處。

又雲:

行者係心身內虛空,所謂口鼻咽喉眼耳胸腹等,既知色為眾惱,空為無患,是故心樂虛空。若心在色,攝令在空,心轉柔軟。令身內虛空漸漸廣大,自見色身如藕根孔。習之轉利,見身盡空,無複有色。外色亦爾。內外虛空同為一空。是時心緣虛空,無量無邊,便離色想,安隱快樂;如鳥在瓶,一瓶破得出,翱翔虛空,無所觸礙。是名初無色定。

這段文章真是妙文,故全引之。

(2)識無邊處,又名識處。《要解》雲:

行者……知是心所想虛空斯誑虛妄,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既知其患,是虛空從識而有。謂識為真,但觀於識,舍虛空緣。習於識觀,漸見識相相續而生,如流水燈焰,未來、現在、過去識識相續,無邊無量。……是名無邊識處。

(3)無所有處。《要解》雲:

行者得識處已,更求妙定,觀識為患,……觀識如幻虛誑,屬諸因緣,而不自在;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不住情,亦不住緣,亦不住中間:非有住處,非無住處:識相如是。……行者如是思惟已,得離識處。……虛空虛誑,識相亦爾。……空無所有,是安隱處。作是念己,即入無所有處。

虛空處與無所有處有何差別?答曰,前者心想虛空為緣,此中心想無所有為緣。是為差別。

(4)非想非非想處。《要解》雲:

行者作是念:一切想地,皆粗可患,如病,如瘡,如箭。無想地則是癡處。今寂滅微妙第一處,所謂非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己,則離無所有處想地,則入非有想無想處。是中為有想,為無想?答曰,是中有想……此地中想微細不利,想用不了(想的作用不大明了),故不名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