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譯本裏研究佛教的禪法(3 / 3)

《要解》又謂無所有處屬想,非想非非想處屬行。五陰之中,“行”最難說。《俱舍論》雲:“行名造作”;《大乘義章》三說“內心涉境”為行。這樣看來,行是內心的造作。(Mental con structlon)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我們不用細說了。

五神通或六神通,皆是第四禪的效果。今舉五神如下:

(1)神境通(巴利文iddhi),又名如意通,又名變化神通。(2)大耳通。(3)他心通。(4)宿命通。(5)天眼通。

神境通又分四種:

(1)身飛虛空,如鳥飛行。(2)遠能令近。(3)此滅彼出。(4)猶如意疾。

今試舉《要解》說明飛行的一段,作一個例:

人身雖重,心力強,故身飛虛空。……若行住於第四禪,依四如意分,一心攝念觀身,處處虛空如藕根孔,取身輕疾相,習之不已,身與心合,如鐵與火合,滅身粗重相,但有輕疾身。

五神通是一種印度古來的迷信。釋迦牟尼自己大概也相信這種神通的可能,他的大弟子之中便有以如意通著名的,《四阿含》中也提及各種神通。佛教入中國後,這種迷信常見於各種記載之中。各種僧傳裏常有其事;小說雜記裏更多了。非佛家的宗教也往往受他的影響,如《抱樸子》記《墨子五行記》有變化的幻術;又如儒家記邵雍死時能聞遠處人談話,那也是一種天耳通。

我們現在可以總括的討論古代禪法的基本性質了。《修行道地經》雲:

何謂修行?雲何謂行?

謂能順行修習遵奉,是為修行。其修及習是謂為行。何謂修行道?專精寂道是為修行道。(七)

又雲:

其修行者計有三品:一曰或身行道而心不隨,二曰或心行道而身不從,三曰修道身心俱行也。(八)

結跏趺坐,不動如山,而其心迷散,是第一類。心性調和而身不端坐,是第二類。“身坐端正,心不放逸,內根皆寂,亦不走外隨諸因緣”,是第三類。此名“身心相應”。“瑜伽”本義為相應,謂身心相應也。

《修行道地經》的勸意品(九)寫一個擎缽大臣的故事,說修習心不放逸的效用。這個故事最有文學意味;不但是一種哲學的寓言,故我摘抄在這裏,作這篇記載的結論:

昔有一國王,選擇一國明智之人以為輔臣。爾時國王設權方便無量之慧,選得一人,聰明博達,其誌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王欲試之,故以重罪加於此人;敕告臣吏盛滿缽油而使擎之,從北門來,至於南門,去城二十裏,園名調戲,令將到彼。設所持油墮一■(左三點水右帝) 者,便級其頭,不須啟問。

爾時群臣受王重教,盛滿缽油以與其人。其人兩手擎之,甚大愁憂,則自念言:其油滿器,城裏人多,行路車馬觀者填道;……是器之油擎至七步尚不可詣,況有裏數邪?

此人憂憤,心自懷懅。

其人心念:吾今定死。無複有疑也。設能擎缽使油不墮,到彼園所,爾乃活耳。當作專計:若見是非而不轉移,唯念油缽,誌不在餘,然後度耳。

於是其人安行徐步,時諸臣兵及眾觀人無數百千,隨而視之,如雲興起,圍繞太山。……眾人皆言,觀此人衣形體舉動定是死囚。斯之消息乃至其家;父母宗族皆共聞之,悉奔走來,到彼子所,號哭悲哀。其人專心,不顧二親兄弟妻子及諸親屬。心在油缽,無他之念。時一國人普來集會,觀者擾攘,喚呼震動,馳至相逐,蹙地複地,轉相登躡,間不相容。其人心端,不見眾庶。

觀者複言,有女人來,端正姝好,威儀光顏,一國無雙;如月盛滿,星中獨明;色如蓮華,行於禦道。……爾時其人一心擎缽,誌不動轉,亦不察觀。

觀者皆言,寧使今日見此女顏,終身不恨,勝於久存而不睹者也。彼時其人雖聞此語,專精擎缽,不聽其言。

當爾之時,有大醉象,放逸奔走,入於禦道,……舌赤如血,其腹委地,口唇如垂;行步縱橫,無所省錄,人血塗體,獨遊無難,進退自在,猶若國王,遙視如山;暴鳴哮吼,譬如雷聲;而擎其鼻,瞋恚憤怒。……恐怖觀者,令其弛散;破壞兵眾,諸眾奔逝。……

爾時街道市裏坐肆諸買賣者,皆懅,收物,蓋藏閉門,畏壞屋舍,人悉避走。又殺象師,無有製禦,瞋或轉甚,踏殺道中象馬、牛羊、豬犢之屬;碎諸車乘,星散狼藉。

或有人見,懷振恐怖,不敢動搖。或有稱怨,呼嗟淚下。或有迷惑,不能覺知;有未著衣,曳之而走;複於迷誤,不識東西。或有馳走,如風吹雲,不知所至也。……彼時有人曉化象咒,……即舉大聲而誦神咒。……爾時彼象聞此正教,即捐自大,降伏其人,便順本道,還至象廄,不犯眾人,無所嬈害。

其擎缽人,不省象來,亦不覺還。所以者何?專心懼死,無他觀念。

爾時觀者擾攘弛散,東西走故,城中失火,燒諸宮殿,及眾寶舍,樓閣高台現妙巍巍,輾轉連及。譬如大山,無不見者。煙皆周遍,火尚盡徹。……

火燒城時,諸蜂皆出。放毒蟄人。觀者得痛,驚怪馳走。男女大小麵色變惡。亂頭衣解,寶飾脫落;為煙所熏,眼腫淚出。遙見火光,心懷怖懅,不知所湊,輾轉相呼。父子兄弟妻息奴婢,更相教言,“避火!離水!莫墮泥坑!”

爾時官兵悉來滅火。其人專精,一心擎缽,一■(左三點水右帝)不墮,不覺失火及與滅時。所以者何?秉心專意,無他念故。……

爾時其人擎滿缽油,至彼園觀,一沛不墮。諸臣兵吏悉還王宮,具為王說所更眾難,而人專心擎缽不動,不棄一■(左三點水右帝)。得至園觀。

王聞其言,歎曰,“此人難及,人中之雄!……雖遇眾難,其心不移。如是人者,無所不辦。……”其王歡喜,立為大臣。……

修行道者,禦心如是。雖有諸患及淫怒癡來亂諸根,護心不隨,攝意第一。……頌曰:

如人持油缽,不動無所棄。

妙慧意如海,專心擎油器。

若人欲學道,執心當如是。……

有誌不放逸,寂滅而自製。

人身有病疾,醫藥以除之。

心疾亦如是,回意止除之。

心堅強者,誌能如是,則以指爪壞雪山,以蓮華根鑽穿金山,以鋸斷須彌寶山。……

有信精進,質直智慧,其心堅強,亦能吹山而使動搖,何況而除淫怒癡也?……

我們讀了這個極美的故事,忍不住要引《宗門武庫》裏的一條來做個比較:

草堂侍立晦堂。晦堂(黃龍寶覺禪師,名祖心。)舉風幡話問草堂。草堂雲,“迥無入處。”晦堂雲:“汝見世間貓捕鼠乎?雙目瞪視而不瞬,四足踞地而不動;六根順向,首尾一直,然後舉無不中。誠能心無異緣,意絕妄想,六窗寂靜,端坐默究,萬不失一也。”

您的留言哪怕隻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