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很多家庭,最小的是女兒的一樣受到優待。

至少秦寒沒有聽說老家有苛刻女兒的。

準備完成後,大伯和父親帶著秦寒和小弟回村去建業叔家裏。

三個堂叔也都到了。

“還說去三哥家裏喊你們嘞”東升叔說道。

大伯照例發了一圈煙:“弄好就趕緊過來了,就怕你們等急了”。

一家子走到村裏時候,村子裏其他的大家庭也都出發朝自己家祖墳走去。

村子北麵,秦寒自家在北灣的2畝地不遠處,就是秦寒家的祖墳。

“興旺哥,你們過來的更早”大伯看見族兄已經到了,率先打招呼。

這一群人是秦寒更遠一些的宗族,祖上爺爺是堂兄弟,或者祖爺爺是堂兄弟。

“我們也剛到,就今年比你們早嘞”秦興旺說。

祭奠從最上麵的老祖宗開始,這個是一大家子的起源。

點上火紙之後,年齡大的大人給小孩子普及一下這個老祖宗是誰。

越往下,各自的親疏遠近就不同了,燒的火紙也不同。

比如秦寒的祖爺爺的墳前,大伯他們五人都是燒五疊紙。

然後到了秦寒爺爺這一代,大伯兄弟二人給建業叔的父親燒的是三疊紙。

然後把剩下的一堆都燒給了秦寒的爺爺奶奶。

同樣的道理,建業叔三人給秦寒爺爺燒的也是三疊紙。

所有的火紙都燒完後,把貢品擺在最下麵,然後放鞭炮。

炮響時候,秦寒要說:“老祖宗們,爺爺奶奶,出來撿錢了!過個好年!”

大家都按自己的稱呼喊同樣的話。

喊完話,大家並不會離開,而是聊聊先輩的一些往事。

秦寒感覺這個過程主要是說給後輩聽,讓後輩可以對先輩有個印象。

聊完先輩,再聊聊各自的事情,說說未來的打算。

整個祭奠過程沒有三拜九叩,甚至鞠躬磕頭都沒有。

但是,秦寒認為這就是最好的祭奠。

因為一群後人就像在和先輩聊天,好像先輩從不曾離開。

然後把自己最近的情況和未來的打算,都告訴先祖,就像孩子一樣訴說。

既沒有對先祖舉行一堆繁瑣的禮節,也不會對先祖提出要求。

家鄉沒有在墳前許願,請求先祖保佑這些傳統。

隻是緬懷和閑聊。

真正的祭奠就追憶先祖,告訴他們,晚輩依然記得他們,從不曾遺忘。

因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去。

一大群人在墳前聊到太陽西下才離開,秦寒知道,這段長時間的閑聊才是家鄉真正的祭奠儀式。

今天的晚飯是大娘準備的,主食由中午的大米飯變成了餃子。

大年三十的餃子也有個傳統。

三十晚上吃那放置成圓圈的餃子,剩下的餃子擺成了幾條直線,留著大年初一早上吃。

晚上圓圈表示闔家團圓,圓圓滿滿。

初一直線表示一帆風順。

吃完飯就是守歲,大伯一家一直待到淩晨,然後把家裏最長的一條鞭炮放完,才離開。

雖然此時已經是深夜,村裏卻是熱鬧非凡。

上一年,從此刻告別,秦寒再也不是那個六歲的小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