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 2)

第一章 緒論 (1)

醫學屬生命科學的範疇,中醫學也不例外,它源自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客觀需求,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廣袤沃土,曆經漫長的實踐探索與積累,成為世界現存的惟一經曆了數千年綿延不斷而發展的醫學科學。異質的文化母體和深厚的曆史積澱,使祖國醫學形成了具有不同於其他醫學體係的鮮明特征。在當今醫學正在為摒棄傳統的、狹隘的純生物模式而痛苦蛻變之時,中醫學以其對人體生命認識的整體綜合性、診查手段的非損傷性、治療方法的實用性和養生保健多元性的學科優勢,成為當今世界醫學參照的環境社會心理生物人倫醫學模式,以它特有的理論體係和卓越的診療效果,獨立於世界醫學之林。“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中醫辨證食療則是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中醫食療的發展簡史

《孟子》言:“食、色,性也。”即指食屬人類本能範疇,民以食為天,但人類與動物的食有著本質的差別,其差別的核心在於食的方式和食的目的。中國飲食在世界飲食文化中堪稱一絕,受到了各國人民的歡迎和喜愛,中國飲食最大的特點為“精湛與美味”,精湛指食物原料的搭配、烹調技術的運用和飲食炊具的選擇;美味則包括了色、香、味與飲食者精神內涵的和諧統一,而中醫食療正是依托著這種中國曆史文化積澱,結合中醫理論自身規律而形成。早在原始社會,食療就已成為保健與療病的方法。在商代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中,有很多盛酒的酒器。甲骨文書記載了禾、麥、黍、稷、稻等農作物。《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伊尹與商湯談論烹調技術:“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又載“陽補之薑,招搖之桂。”這裏不僅闡述了食療的烹調技術,同時也指出薑、桂既是食物,又是藥物,不僅是調味品,而且也是溫胃散寒的保健食品。

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許多食物品種,如薏苡仁、大棗、芝麻、葡萄、蜂蜜、山藥、核桃、龍眼、百合、菌類等,並記錄了這些食物有“輕身延年”的功效。《黃帝內經》在僅有13方中載食療處方就有6首之多,對於飲食注重各種食物的搭配。《素問?藏氣法時論》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專設“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穀禁忌並治”兩個專篇。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夫為病者,當需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民命藥”,“若是能用食平屙,適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本也”。孫氏列食療處方17首,其中茯苓餅、杏仁酥已成為千百年流傳下來、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養生食品。

宋代官修大型方書《聖濟總錄》在2萬餘方中記載食療處方有285首,在製法和種類上都有創新,不僅有藥粥、藥羹、藥索、藥餅,而且還有散、飲、汁等製作方法,如介紹治療虛勞補益的薏苡餅方的製法“取薏苡仁,熱水淘,搗籮如做米粉法,以棗肉、乳汁拌和,做成蒸餅大,依法蒸熟,隨性食之。”元代宮廷禦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食療專著,書中列藥膳菜肴94種,湯類35種,藥膳方29首,介紹了各種肉、果、菜、香料的性味與功能,尤其闡述了飲食與營養的關係,如飲食衛生、養生避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等,都是前人所不及的,這些對今天的食療保健、防病治病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載了水果、穀物、蔬菜達300多種,收集了許多軼失的食療處方。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將粥作為老人最佳的保健食品,書中著有《粥譜說》一卷,介紹了如龍眼粥、燕窩粥等100種,並詳細記載了製作方法、服用禁忌和主治病證等內容。中醫在千百年的探索中積累了大量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療知識,形成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食療養生保健方法,具有自然療法的特征和濃鬱的傳統文化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自身價值日益提高,注重營養與養生已成為時尚,中醫食療在延年益壽、養生保健、防治疾病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麵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青睞與矚目。

二、中醫辨證食療的作用

一般飲食是為了消除饑餓、保持生存和獲得物質享受,一般藥物是專門為治療疾病而設,而中醫食療則兼而有之,它既不同於一般中藥方劑,又有別於普通飲食,形是食品,性是藥品,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物美味的特殊膳食。

中醫很早就有“藥食同源”之說,“藥食同源”是指許多食品本身的作用,既是食物,又是藥物。宋代《太平聖惠方》說:“夫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清神爽誌,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屙,適情遣病者,可謂上工矣。”中醫食療“寓藥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發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