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食療則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不同環境、不同季節、不同體質、不同人群和不同病證進行辨證,以相應的中藥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和加工製成膳食,進而調整人體陰陽。其作用如下:
(一)保健強身
此屬滋補強身類食療,主要通過調理髒腑器官組織的功能,使之協調,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素問·六節藏象論》言:“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布散精微,心肺化赤,化生氣血,濡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維係人體生命。保健強身的藥膳主要是提供無病但體質偏弱之人,平時可經常服用,如健脾的茯苓餅、養陰安神的西芹炒百合等。
(二)防病治病
主要針對患者病情需要而製作的膳食,通過服用達到預防疾病傳變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在臨床上尤其對慢性病患者最為適宜,對這些患者根據不同疾病類別施以辨證食療,既可收到治療效果,又可免去服藥之苦,這類藥膳經過炮製烹調,成為美味佳肴,患者易於接受,如治療消渴證的南瓜餅、清熱解表的銀花露、消積和胃的雞內金粉等。
(三)延年益壽
主要是一類藥性平和、增進健康和延緩衰老的膳食。衰老容易引起疾病,而疾病又會加速衰老。生、長、壯、老、已是自然規律,在《內經》中早就有精辟的論述。老年人氣血不足,五髒漸虛,特別是命門之火與命門之水日衰,機體抗病能力低下,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根據五髒的虛損程度進行辨證食療,服用合理的藥膳,可達到抗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如補腎的鹿腎長龜湯、枸杞酒,溫補元氣的人參湯、黃芪雞等。
三、中醫辨證食療的特點
(一)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
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理論為依據,遵循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正陰陽等治療原則,以食物和藥物的寒熱溫涼偏性來矯正髒腑功能盛衰。具體體現在:
1陰陽五行為中醫辨證食療的指導原則
《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以藥食之性而言,則偏熱偏溫為陽,偏寒偏涼為陰;按藥食的功用趨勢而言,升浮之品屬陽,沉降之物屬陰。具體來說,寒性病證,可用溫熱性質藥食調攝,例如蔥白、生薑、羊肉、狗肉之類;熱性病證,可用寒涼藥食調攝,例如薏苡仁、蓮心、菊花、赤小豆、龜肉、鱉肉等。
五行理論在食療學中體現為“五味”、“五入”和“五禁”學說,《內經》中早已述及,《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靈樞·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這些是依據五髒各有所喜、所惡以及五行生克的理論衍化出來的,食療中的許多“食忌”之品,即與“五禁”有關;而針對某一髒病證用某藥食治療,則依據“五入”理論為指導。
2氣血津液為中醫辨證食療的基礎
氣血津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流行、潤澤、營養於身,維係著五髒六腑的各種生理功能,它們的最精華部分稱為“精”。人們的各種頻繁活動,從事各種性質的工作都離不開氣、血、津液的滋養。這些物質在生命過程中不斷消耗,不斷補充。氣、血、津液除了靠“先天之精”滋養外,最主要的是“後天之精”不斷及時補充。“後天之精”是指攝入的飲食由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升清、輸布,心肺的化赤而成,飲食是氣、血、津液的生化之源。
補“後天之精”,如大棗、龍眼肉、荔枝、芝麻、豬血、雞血、豬肝、雞肝等可補血;鮮蘆根、甘蔗汁、生荸薺、鴨梨、西瓜等可生津;而鱉肉、龜肉等可以增液;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蘿卜籽、杏仁、白果、橘子皮等則具利水、化濕、祛痰、消飲等功效。即使是腎所藏的“先天之精”,一旦有了匱乏或損傷,也可以通過食物加以補充。例如“血肉有情之品”的鹿茸、鹿肉、鹿血之類可滋補陰精。
3五髒六腑為中醫辨證食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