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梓宮驚魂 (3)(2 / 3)

多鐸的一番話,勾出了大清國宮廷內一段慘烈的曆史。還是後金國的時候,汗父努爾哈赤最初立的太子是長子代善,後因代善聽信繼妻讒言,虐待並誣陷前妻之子,遭努爾哈赤痛責,奪其太子之位。後代善雖親手殺了繼妻,向汗父請罪,得以赦免,但因此而失去了太子之位。

在十四位皇子中,最有資格繼任太子的應是第三大福晉阿巴亥所生之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阿巴亥此時是努爾哈赤的愛妻、後金的國母,論汗恩、論威權、論地位,都應從這三子中挑選一人。但這三人均年齡太小,阿濟格十五歲、多爾袞八歲、多鐸六歲。努爾哈赤雖最為喜愛多爾袞,但依他年齡無法懾服權大勢強的兄長代善、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和濟爾哈朗等執政貝勒。退而求其次,努爾哈赤決定不立太子,而改立八個和碩額真的想法,由八位相碩額真共掌後金軍國大權。這八人之中既有皇太極,也有年幼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待多爾袞長到十三歲那年,努爾哈赤因兵敗袁崇煥軍下,憂怒成疾,創傷未愈,又癱疽突發,於當年八月死於沈陽。此前,努爾哈赤在召見愛妻阿巴亥相晤時,曾有意立多爾袞為太子,但口說無憑,加之多爾袞年僅十三歲,尚無爭權之欲,誰來繼承汗位,一時又成為後金舉國關注的大事。經過一番密室籌謀、明爭暗鬥,最後經在貝勒代善出麵推舉,由四貝勒皇太極就任國君。

不立多爾袞而立皇太極,代善的決定,對一直受汗父寵愛的多爾袞三兄弟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接踵而至的是一場更大的災難,議立皇太極後不到一個時辰,諸貝勒即逼令其親生母親阿巴亥自盡。

女真和早期滿族習俗,夫死之後,妻妾甚至親信臣將,是有為夫、為主殉葬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這樣,大多是小妾隨夫入地,繼續侍奉夫君。正妻,尤其是貝勒的嫡福晉、汗的大福晉,以身相殉之事,尚無一人。

尤其是從代善卯時通知諸貝勒定議,立皇太極,尚不到兩個鍾頭,辰時阿巴亥即被迫自裁。其行動的迅速、事機的突發以及阿巴亥的跪請哀求諸王,足見此事絕非阿巴亥的自願或努爾哈赤的遺命,而是由代善、皇太極策動的政變。

汗王一死,立即將阿巴亥軟禁起來,強製她自盡殉夫。其目的之一是代善等諸貝勒對阿巴亥的得寵,及由此導致多爾袞三兄弟的迅速興起、權勢赫赫十分不滿。二是大福晉阿巴亥聰明機智,怕她一旦將兒子撫養成人,爭奪汗位,危害國政。努爾哈赤臨死時,隻有阿巴亥一人在身邊秘密交談,她如借口“遺命”誅除貝勒,豈不是最危險的政敵、最嚴重的遺患、最大的禍根?

逼令阿巴亥殉葬,堂皇的理由,既消除了隱患,又使多爾袞三兄弟無法反抗,隻有老老實實地聽任四大貝勒的安排和調遣。

這十七年前的往事,一經多鐸提起,眾人均心如火煎、肝膽俱裂。阿濟格淚流滿麵地走到多爾袞跟前:

“九弟,明日議政廳,請你順應天理,為父汗、為母後、為我兩旗將士,誓奪皇位!”

阿濟格泣涕跪請,多鐸、勞翰等眾將,隨之跪拜在地。

到了次日,大清的崇政殿,年事已高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和肅親王豪格,都已端坐皇太極梓宮前早已擺好的位置上。

在靈柩前開會,氣氛本來就十分陰森嚴肅,加上各懷鬼胎、暗藏殺機,均勢在必得,便越發顯得冷酷、緊張、令人窒息。人們默默地坐著,空氣都彷佛凝固了一樣。

崇政殿外,最後一個到場的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參將勞翰及四名親兵,正闊步走來。快進門口時,他忽然發現院牆外、樹蔭下,人影幢幢。

多爾袞警覺地停住了腳步,他佯成無事般地改向樹蔭走去,見正黃旗士兵荷持劍隱匿其中。

多爾袞低聲問道:“勞翰,哪來這麼多兩黃旗的兵將?”

勞翰也甚為驚訝:“準是昨晚連夜調來的,他們已把崇政殿層層包圍了!”

“這分明……是要逼宮哇?”多爾袞不由得心中一震,“勞翰,你趕快回去通知咱白旗將士,火速集結待命。”

“是!”勞翰沒有再隨同多爾袞進殿,而是返身回轉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