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1 / 1)

那時太陽已經下山了,山梁上相思樹的葉片在暮靄中變得更深更綠起來。大清國的山脈似乎要比現在空曠幽靜了許多,一聲鳥叫蟲鳴便可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一頂簡陋的花轎就是這時像一片紅色的雲彩飄進山道的。說是花轎,實際上按當地人的叫法隻能叫“篼”,是一種山裏人走山路坐的竹轎,有點類似於普通人家平時坐的竹椅。所不同的是現在這頂竹椅是用來抬新娘的,主人在椅頂上披上一塊紅布,插上幾朵山裏的野花,就成一頂花轎了。除了那些大戶人家嫁姑娘用那種像模像樣的大紅花轎外,這一帶村子裏的姑娘要出嫁,幾乎都坐這種花轎。那花轎有幾樣好處,一是經濟,不管誰家姑娘要出嫁都坐得起,又不要花大錢特意去租用一頂回來;二是那種轎子體積小,又輕便,非常適合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蹦呀跳的,抬轎子的人也不會覺得太累。

抬轎子的是兩個壯漢,臉膛紅得發亮,雖然已經到了初秋的時節,有風從山梁上吹來,涼颯颯的,他們卻都已經大汗淋漓,連拖在腦後的那條長辮子都濕透了,隨著山路一顛一顛的,像條濕漉漉的草繩子在肩背上一跳一跳的。倘是現在,男人們都會為清朝那會兒男人們腦袋瓜子後麵留的那條辮子覺得別扭難受,甚至於不可思議,實際上,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不留辮子的。剃發留辮原本是滿族人的風俗。但是,隨著清兵入關,男人留辮子便成了一種法令:“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

這樣,便有了後來男人們後腦勺的那條長辮子。

跟在花轎後麵跑的是一個中年婦女,準確一點說,她是花轎裏新娘子的婆婆,叫二嬸。她一邊跑一邊央求兩個轎夫跑得快點再快點,她說:“行行好你們,再不快點孩子他爹就閉不上眼,就要再苦苦熬著,就沒法斷氣,那樣孩子他爹多遭罪呀!咱活著的人怎麼好忍心看著他那生不生死不死的樣子呢?就算我求你們了!”

兩個轎夫都是一個村裏的人,說話也隨便,他們說,“我們已經在飛了,再快連我們都要給累死了。你還要我們怎樣?再說,你沒看見這山路顛嗎?要是再這樣顛下去,新娘子的尿恐怕也要給顛出來了,到時在這半路上也沒得換褲子,誰擔待得起?”

後一句明明是粗話,是專門說給轎子裏的新娘子聽的。轎夫說著,自己一臉的壞笑。新娘子自然沒有一點的思想準備,聽著,臉一下子紅到了耳根,心裏說兩個轎夫真的好粗俗,那說的是什麼話呀!怎麼可以那樣亂說?但她這時心裏也急呀!她知道這種時候兩個轎夫得罪不得,馬上嘴甜甜地說,“兩位大哥,我婆婆說的是,我公公怕是要看我和念祖哥拜堂成親了才願意走的。他老人家這一輩子是多麼的不容易呀!就麻煩兩位大哥多辛苦了,小的在這給二位行禮了!”

新娘子說著,真的在轎子裏衝著轎夫作揖鞠躬,行了禮數。

兩個轎夫跑得辛苦,聽新娘子嘴巴甜甜的,幽幽的,再苦再累也不覺得了,就跟新娘子打趣,說:“是新娘子自己等不及了吧!卻還要找什麼借口?別急,天黑之前我們一定可以趕到,不會耽誤你跟新郎官上床的。”

新娘子畢竟沒有經驗,臉皮又薄,這回臉紅得就像是貼了一張紅紙,不懂得要怎樣還口。

二嬸急了,趕緊替新娘子解圍說:“二位兄弟就饒過我家媳婦不行嗎?我家媳婦可是一個臉皮薄的姑娘,經不起你們這樣作弄她的。”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本章完)